再次,在试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肢体语言,判断他们是否理解,是否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最后,在答辩环节,当考官问到你的教学理念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你可以说:“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主体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放下教师的权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一代。
三、要具备问题解决导向思维,否则你的答题将是空洞的理论堆砌
教师资格面试中,经常会遇到情境模拟题或教育教学类问题。比如:“如果你的班级里有两个同学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处理?”或者“你认为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问题,考官考察的不仅是你的理论知识,更是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很多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会犯一个错误:他们可能会引用大量的教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却给不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解决方案。他们的回答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让人感觉是在“唱高调”。
这种现象,是缺乏问题解决导向思维的表现。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生的行为问题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家校沟通到班级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问题解决导向思维的答题,往往是空洞的理论堆砌。你可能会引用某个教育家的观点,或者某个教育理论,但却无法将它们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这样的回答,很难让考官相信你具备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能力。
面试中,考官希望看到你的答题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你的回答应该体现出你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一个优秀的答题,不是看你引用了多少理论,而是看你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我曾经遇到一个考生,当考官问他:“如果你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总是睡觉,你会怎么处理?”他回答说:“我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这个回答听起来很专业,但却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考官听了之后,可能会觉得他只是在背诵理论。
而另一个考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她这样回答:“首先,我会私下里找这位同学谈话,了解他睡觉的原因,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也可能是身体不适,也可能是晚上没有休息好。我会倾听他的心声,表达我的关心。如果是因为学习原因,我会帮助他找到学习方法,减轻他的压力;如果是因为身体原因,我会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如果是因为休息问题,我会提醒他注意作息。其次,我会在课堂上加强互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他的参与度。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上适当关注他,给他一些积极的反馈,让他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认可。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我可能会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她的回答,层层递进,具体可行,体现了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