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赵晴的父母住在县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里。
我来到他们家时,他们正在为赵晴准备后事。
赵晴的母亲一看到我,就哭了起来:“老师,我可怜的女儿啊!”
我心里也很难过,但我还是忍住了眼泪。
我向他们询问赵晴平时在家里的情况。
他们告诉我,赵晴在家也很少说话,总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看书。
他们说,赵晴很喜欢写东西,有一个笔记本,总是写写画画。
我问他们,赵晴有没有对他们说过在学校里受欺负的事情。
他们说,赵晴从来没有说过。
“她总是报喜不报忧。”赵晴的母亲哭着说。
我心里更加沉重。
我问他们,赵晴有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或者特别在意的人。
他们说,赵晴最喜欢的就是写作。
“她总说,文字能让她找到自己。”赵晴的父亲说。
我突然想起,赵晴的作文里,经常出现一些关于“理解”和“倾听”的词语。
或许,她一直在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渴望。
我问他们,赵晴有没有和李明有过什么接触。
他们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就在我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赵晴的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
“老师,我记得赵晴之前收到过一封信。”她说,“她看后,脸色很不好。”
“信?什么信?”我立刻问。
“我也不知道。”赵晴的母亲说,“她看后就撕掉了。”
撕掉了?
我的心猛地一跳。
赵晴撕掉的信,会不会和她的死有关?
我向赵晴的父母要来了那封信的碎片。
信被撕得很碎,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把碎片拼起来。
拼好的信,让我感到一阵震惊。
这是一封来自李明的信。
信的内容很简短,但却充满了恶意。
李明在信中写道,他知道赵晴的作文是抄袭的,他威胁赵晴,如果她不承认,他就要把这件事告诉学校,告诉所有同学。
信的最后,李明写道:
“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写作文。”
我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
这封信,就是压垮赵晴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赵晴会在砸窗户那天表现得那么激动。
她不是无理取闹,她是在反抗!
她不是无声的沉默,她是在呐喊!
我把这封信的碎片交给了警察。
警察根据信的内容,对李明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
在证据面前,李明终于承认了。
他承认,他写了那封信,威胁赵晴。
他也承认,砸窗户那天,他确实对赵晴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
他嫉妒赵晴的作文写得好,他觉得自己的“语文尖子生”地位受到了威胁。
他以为,只要把赵晴打压下去,他就能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李明被带走了。
我心里感到一阵悲凉。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嫉妒和偏见而消逝了。
7.
赵晴的死,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学校对赵晴的死表示了深深的遗憾,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