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里记录了赵晴来到这个学校后的点点滴滴。
她写了自己被排斥的经历,写了同学们对她的嘲笑和冷漠,写了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她写道,她多么希望能和同学们好好相处,多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她也写了她对未来的憧憬,她想考大学,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笔记本的最后几页,她写了作文比赛的事情。
她写道,她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写出了那篇作文,没想到却被人质疑是抄袭。
她写道,她感到很委屈,也很愤怒。
她写道,她希望有人能理解她,能相信她。
笔记本的内容,让我对赵晴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她并不是一个“怪”学生,她只是一个敏感、脆弱、渴望被理解的孩子。
我把笔记本的内容告诉了警察。
笔记本的内容,似乎并没有改变警方对自杀的初步判断。
然而,我却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回想起砸窗户那天,赵晴看我的眼神。那种眼神里,除了愤怒和绝望,似乎还藏着一丝求助。
她砸窗户,真的是毫无理智的发泄吗?
我开始重新审视那天的情景。
李明质疑她的作文,她感到委屈和愤怒。
她拿起砖头,砸碎了窗户。
窗户的位置,在教室的后面。
为什么是后面?而不是前面,或者旁边?
我突然想到,教室后面的窗户外面,正对着学校的监控摄像头。
赵晴砸窗户,会不会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会不会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绝望?
如果她是想引起注意,那么,她为什么要选择在放学后,同学们都离开的时候呢?
她砸窗户的时候,李明也在场。
李明说,赵晴是突然拿起砖头砸窗户的。
突然?
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会突然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吗?
我感到一丝疑惑。
我决定,自己再调查一下。
我找到了那天在场的几个同学,向他们询问当时的情况。
他们的说法和李明差不多,都说赵晴是突然砸窗户的。
然而,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个同学告诉我,当时李明和赵晴站得很近,李明似乎在对赵晴说什么。
我问那个同学:“你听到李明说了什么吗?”
那个同学摇了摇头:“听不清,他们声音很小。”
我感到,事情的真相,可能隐藏在那个同学听不清的对话里。
我再次找到了李明。
“李明,那天你和赵晴说了什么?”我问他。
李明显得有些紧张:“我……我就是问她作文的事情。”
“你确定只是问作文的事情吗?”我盯着他的眼睛。
他眼神有些躲闪:“是啊,还能说什么?”
“赵晴砸窗户的时候,你们站得很近。”我说,“你有没有对她做什么?”
李明脸色一变:“老师,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可什么都没做!”
他的反应让我更加怀疑。
我决定,再去一趟赵晴的家。
或许,能从她父母那里得到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