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张总的崩塌
公司内讧持续发酵的同时,外部环境也风云突变。二零二三年初,全球科技行业遭遇寒冬,投资萎缩,客户需求下降,多家同行企业陷入困境。就在此时,刘志明的远房侄子、曾在海外科技巨头担任高管的刘远征回国,接手了摇摇欲坠的瑞和集团。
刘远征被视为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他既有刘志明的血脉传承,又有国际视野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既不属于技术派,也不属于营销派,有望成为真正的中立调停者。
上任伊始,刘远征便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手腕。他既不像刘志明那般温和,也不像张明远那样强硬,更不似林国强父子那般犹豫不决。他采取了一系列令人意外的举措:解散了原有的管理架构,重新组建领导团队;以公司生存为由,暂停所有非核心业务;甚至邀请了投资方代表进入董事会,稀释了原有派系的投票权。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没有站在任何一派立场上,反而公开批评了所有派系:"刘志明的理想主义缺乏现实考量,张明远的市场导向忽视了技术底蕴,林国强的和解之道则是避重就轻。瑞和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团结,而是彻底的重建。"
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一开始引发了广泛不满,但随着刘远征一系列措施见效,多数员工开始转变态度。公司重组后的第一个季度,瑞和集团扭亏为盈,股价小幅回升,市场也开始对这家老牌科技企业重拾信心。
刘远征被媒体称为"瑞和集团的复兴者"。他的形象俨然成为科技圈的新标杆:理性、坚定、富有远见。甚至有人开始将他与刘志明相提并论,称他继承了前者的理想,却避免了后者的天真。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打破了这种平衡。半导体短缺、原材料成本飙升、国际市场萎缩,瑞和集团再次陷入困境。那些被刘远征强压下去的内部矛盾,也随着业绩下滑而重新浮出水面。
危机面前,刘远征展现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一面。他不再是那个平衡各方的调停者,而是迅速向营销派靠拢,重用了一批善于"讲故事"的高管,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度过难关。
这一转变引起了技术团队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刘远征背叛了最初的承诺,重蹈张明远的覆辙。一位匿名的技术骨干在内部论坛发帖:"刘远征的中立形象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他从来就不是救世主,只是另一个披着羊皮的狼。"
面对质疑,刘远征罕见地发了脾气:"在公司生死存亡之际,还在谈什么技术理想?如果公司都不在了,你们的技术又有什么价值?"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技术派对他的最后期待。与此同时,他力主的几个融资计划也接连受挫,投资方开始质疑其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