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风波平息后,苏念深知单一的产业始终存在风险,便开始思索拓展新的商机。一日午后,她在山中寻找香料原料时,偶然发现一片野生茶树。嫩绿的茶叶在阳光下舒展,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清香,这让她突然想起现代的茶文化——在古代,茶叶同样是备受欢迎的商品,若能将这些野生茶叶加工利用,或许能开辟一条新财路。
苏念摘下几片茶叶仔细端详,凭借现代知识判断,这些茶树品种优良,茶叶肥厚鲜嫩,是制作茶叶的好原料。她兴奋地采下一些鲜叶带回村里,立刻召集家人和工坊的骨干商议。“咱们可以把这些茶叶做成茶,卖到镇上去。”苏念摊开手中的鲜叶,眼中闪烁着光芒,“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烧水煮饭的习惯,喝茶既能解渴,还能提神醒脑,肯定有销路。”
苏大柱却有些担忧:“念儿,这茶叶制作听起来容易,可咱们从来没做过,能行吗?”苏念笑着解释:“爹,我在书上看过茶叶制作的方法,再加上一些现代的技巧,只要多试验几次,一定能成功。”说罢,她便带着众人开始行动。
茶叶制作的第一步是杀青。苏念让二哥苏长松找来一口大铁锅,将采摘的鲜叶倒入锅中翻炒。由于火候和手法难以掌握,第一次尝试的茶叶很快焦黑,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苏念没有气馁,她仔细回忆现代制茶视频中的细节,调整火候和翻炒速度,经过多次失败,终于掌握了杀青的技巧。
杀青完成后是揉捻工序。苏念带着大家将茶叶放在竹匾上,用手轻轻揉捻,让茶叶逐渐成形。这个过程既需要耐心,又要控制力度,稍有不慎就会破坏茶叶的完整性。苏念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经过几天的练习,大家终于熟练掌握了揉捻技巧。
最后是干燥环节。苏念尝试了日晒和炭火烘干两种方式,经过对比,发现炭火烘干的茶叶香气更浓,品质更佳。她让大哥苏长林在工坊旁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烘干房,专门用于茶叶干燥。
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试验,苏念终于制作出第一批茶叶。这些茶叶外形紧结,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清澈,香气扑鼻。苏念将茶叶分装在粗陶罐中,准备带到镇上去试销。
来到镇市,苏念特意选了一处靠近茶楼的位置摆摊。她支起一口小炉灶,烧水煮茶,茶香很快飘散开来,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各位乡亲,尝尝我们苏家村自制的好茶!解渴提神,香气四溢!”苏念一边招呼,一边为众人倒茶。
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茶清香回甘,不输茶楼的上等茶,怎么卖?”苏念笑着说:“一文钱一小包,五文钱一大罐,买得多还有优惠。”书生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大罐:“正好带回去给先生尝尝。”
有了第一个顾客的带动,其他路人也纷纷购买。苏念趁机宣传:“我们的茶叶都是用山中野生茶树制作,天然无污染,喝着健康。”很快,带来的茶叶销售一空。
正当苏念准备收摊时,一位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自我介绍是镇上最大茶楼“悦来居”的掌柜,姓王。王掌柜闻了闻茶叶,又仔细观察茶汤,赞道:“苏姑娘,这茶叶品质上乘,不知可否长期供货?我们茶楼对茶叶的需求量很大。”
苏念心中大喜,但她依然保持冷静:“王掌柜,承蒙您赏识。只是我们刚开始制作茶叶,产量有限,若要长期合作,还需扩大规模。不过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快提高产量,保证茶叶品质。”双方商定了初步合作意向,王掌柜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根据不同顾客的口味,制作不同种类的茶叶。
回到村里,苏念立刻组织村民们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她带着大家在山上开垦土地,移栽野生茶树幼苗,同时从镇上引进一些优良品种。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她还专门去拜访了一位老茶农,学习传统的制茶工艺,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随着茶叶生意的逐步走上正轨,苏念又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她想到了现代的茶点搭配,于是尝试用村里的食材制作一些茶点,如桂花糕、绿豆糕等,与茶叶一起售卖。这些茶点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顾客的喜爱,进一步提高了苏家村茶叶的知名度。
在苏念的带领下,苏家村的产业越来越多元化,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苏念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机遇等待着她去探索,她要让苏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这片古代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