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快穿历史王朝,建立社会特色主义国家
本书标签: 脑洞 

4.大战萨尔浒

快穿历史王朝,建立社会特色主义国家

当时朝廷还想用李家将,以为杨镐在辽东多年熟悉敌情,又跟李家关系亲密,这才派他去辽东。

此次出征的头号主将是绰号“杜太师”的杜松。杜松,陕西榆林人,明代很多武将都来自榆林,作为明军的边防重镇,这座城市就是一座大兵营,里面住的都是军人、退伍军人、军人家属,因为世代从军,父子相承,民风强悍,榆林兵的骁勇天下闻名。榆林不仅出精兵,也出猛将。杜松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的九边重镇,杜松就守过4个。杜松早年驻守陕西,经常与之过招的主要是蒙古人,杜松的作战风格次起用。

三号战将马林,名将马芳的儿子,1599年9月至1601年2月出任辽东总兵,后被弹劾罢官。

四号战将李如柏,名将李成梁的儿子,时任辽东总兵。

从主帅杨镐到手下的四大将全是被弹劾罢官的“家里蹲型”,直到辽东战事吃紧,万历才想起这几位仁兄,他们的履历影响了万历的决策。四大将里除了刘没干过辽东总兵,其余三个,两个前任,一个现任,万历对工作经验是蛮看重的,而刘虽然没当过辽东总兵,却去过朝鲜。主帅杨镐则是既当过辽东巡抚,也去过朝鲜。的一种叫法,他们是明军中真正的精锐部队,敢于临敌陷阵。家丁的装备、待遇远高于普通明军士兵,武装家丁的不是大明朝廷,而是他们的主人大明将领。这是一个奇怪而又令人心酸的现象。

明军打仗,将领们倚重的往往是他们的家丁,战场上打头阵,率先冲锋的往往是家丁。如果在家丁的冲击下对方阵形松动溃乱,主将再招呼普通士兵发起总攻;如果冲不动,打了败仗,家丁会竭力护卫自己的主人脱离险境。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明军赖以制胜的骨干力量。刚开始的时候,明军对家丁还半遮半掩不敢公开。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朝廷也知道威。一时朝野上下对辽东军事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1618年十二月,兵科给事中赵兴邦上疏弹劾杨于渭、胡咸宁二将,说辽民“先苦于虏、后苦于兵”,说前线明军内心胆怯却骄傲嫉妒。万历皇帝也急了:杨镐到任这么久了,各路援兵云集辽东,怎么还让奴酋从容入寇劫掠?你们这帮人都是干什么吃的!

大战在即,严肃军纪很重要,但杨镐其实也有苦衷,赵兴邦说得没错,明军各路将领畏敌如虎,却十分热衷于窝里斗,主帅杨镐也束手无策。谁都看得出来,这个辽东经略不是一个好差事,于是杨镐干脆上疏皇帝,说我能力确实有限,请您另换旁人吧!如此,到了地方还是去拼命。待遇低、伙食差,又危险,所以很难指望部队会士气高涨,路上就经常有逃兵。到了辽东更是如此,几乎每天都有士兵逃亡,仗还没打就开始非战斗减员。

辽东前线的各支部队装备训练差别很大,彼此陌生,真打起来,要他们协同配合,那是相当困难的。将领们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都曾经是牛人,随便哪个都有几个战功,谁也不服谁。

辽东经略杨镐对手下各位将领及所属部队的情况心知肚明,可朝廷不管那些,给了你部队粮饷,你就得卖力去打仗,还得打胜仗。

1618年年底,随着各路部队陆续他想兵分数路分进合击。

对杨镐的分进合击,他的好友李如柏啥也没说,没说赞成,也不反对;刘 急于建功,也没提意见。反对的人是马林和杜松。马林的意思是集中兵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么办最稳妥也最能发挥兵力优势,集中兵力,稳步推进直捣敌巢。

杜松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草还没备齐,这时候出兵是不是急了一点?援辽的部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都是乌合之众,也需要训练磨合。杨镐认同辎重准备得不充分,但上面催得急,他也没有办法,照这么拖下去粮草只会越来越缺,内阁、兵部屡次派人来催,再推迟就要被扣京的兵部更早见到这份报告的人很可能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拿手好戏就是派奸细间谍刺探情报,他向来喜欢玩阴的,攻抚顺、攻清河,靠的都是里应外合。辽阳、沈阳自然少不了努尔哈赤的密探,所以,努尔哈赤的情报特别及时准确。他的情报网十分发达,遍布辽东,对明朝特别是辽东明军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了如指掌。可明朝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对努尔哈赤的情报严重不到位,敌情不明,这就犯了大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明军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当时的辽阳城内遍布努尔哈赤的间谍,每天明朝的奏章邸报,很快就会送到努尔哈赤的案头,上自朝廷诏令,下到各级官员的隐私,努尔哈赤比杨镐还清楚。互配合、协同作战,因为分进的目的是让努尔哈赤首尾难顾,顾西顾不了东,顾此失彼。可协同恰恰是明军的弱项,刘一路最远,跟其他三路就谈不上配合。而杜松、马林、李如柏,虽然近,但杜松心里就不愿跟马林配合,怕对方抢他的功。至于李如柏,他的作战态度就存在问题。

杨镐的四路分兵将本就不多的兵力严重分散,每路人马在单独对抗后金时都没有胜算,四路人马中的主力杜松部也就3万人。如此排兵布阵,留给了对手充分的机会,将各路明军各个击破,因为明军是步兵为主,后金是骑兵为主,到时就算想配合,两条腿也跑不过四条腿,更何况后金还很明显,八旗主力掌握在努尔哈赤及其子孙手里,这是名副其实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次我们是来真的——誓师出征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十一日,明军在辽阳演武场举行誓师大会,辽东经略杨镐大阅士卒。随着三声炮响,辽东经略杨镐率全军向御赐尚方剑行叩拜礼,李如柏、马林、杜松、刘四位大将依次参见经略大人,各级将官依次参见。见礼后,分列两旁。

杨镐命以黑牛、白马祭天、祭地、祭旗,又吩咐中军官重申赏格、军纪。最后,杨镐下令将抚顺逃将白云龙斩开拔,从开原仓促出兵。他们原定三月二日在二道关和作为主力的西线杜松部会师,然后两部明军齐头并进直指赫图阿拉。

明军杜松指挥的西线明军是主力。偏偏杜松急于立功,怕马林跟他抢功,迫不及待地提前从沈阳出兵,整整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两天。

出师时,沈阳百姓万人空巷前往城外为大军送行。百姓扶老携幼,带着酒水为即将出征的将士饯行。此情此景,令征战一生的杜松深为感动,他与送行的沈阳父老挥手作别。出沈阳后,明军昼夜兼程,二十九日经抚顺关出辽东边墙,此时距离琪刃芽穿越过来以有三年。

上一章 3.战事再起 快穿历史王朝,建立社会特色主义国家最新章节 下一章 5.半渡而击——萨尔浒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