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第三期上线的那天,我在外面拍杂志。
摄影棚的灯很亮,造型师围着我调妆,耳边一直是呼机声和助理的对讲。
中午十二点整,剪辑站开始爆发。
“姐姐你上热搜了!”助理突然拿着手机冲过来,一脸兴奋,“是那段阳台!”
我没接她的手机,只是笑了一下:“不是递了条毯子吗?”
“就是那条毯子!”她语气像发现了什么宇宙秘密,“弹幕已经疯了,评论都在说——你们两个根本没在营业,但比谁都像在谈。”
我下意识打开微博,热搜榜第三条:【#张凌赫菲罗拉阳台片段#】。
点进去,首条热评是剪辑站发的:
“她不是递给他一条毯子。她是告诉他——我愿意分一半给你。
他不是说谢谢。他是承认——我收下了你的靠近。”
第二条:
“他们说话每一句都不黏,但让我脸红。”
第三条:
“这对是那种你不想磕,但他们一同框你就自动嗑起来的类型。”
我看着屏幕,一口气没呼出来。
没觉得惊讶。
也没觉得被曝光。
我只是——
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之间的“分寸感”,在别人眼里是“张力”。
剪辑站把阳台片段剪成了一个不到一分钟的合集。
画面非常简单:
我先出现,坐下,热牛奶。
他后来出现,坐下,热水。
我把毯子一角轻轻推向中间。
他几秒后,拿过来盖在腿上。
说:“谢谢。”
没字幕、没配乐,只配了一个特别克制的文案:
“他们什么都没说,但你知道,他们彼此知道。”
底下弹幕比主线剧情还密:
“这才叫不声张的靠近。”
“拜托他们别说话了,我光看气氛就能磕一个小时。”
“她不主动,他不远离。太好嗑了。”
晚上回到住处,我打开手机,刷了几眼B站。
剪辑号“赫罗拉不营业糖厂”更新了一条:
《【双向慢热】你走近我时,风都放慢了》
封面是我递毯子的瞬间,定格在我手指勾着那一角的动作。
我点进去看了一分钟。
然后,点了赞。
没有转发,也没有收藏。
我只是……觉得他们说得对。
那天晚上,我们之间确实什么都没说。
但那风从他身边吹过来的时候,我是真的——
很想把那条毯子,推得再近一点。
张凌赫没有发任何相关内容。
我们也没在节目之后私下互动。
可网友还是发现了:
“他今天穿的外套,就是阳台那天那件。”
“她拍的日常Vlog里,那杯马克杯,就是那晚的牛奶杯。”
我没解释。
他也没澄清。
我们都安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像什么都没发生。
但我心里知道:
我们之间那种“刚刚好”,已经不是节目组剪出来的效果了。
是现实里,真的有一种关系,叫我们还没有说破,但我们都在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