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媒体?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在他们的观念里,媒体是很遥远的事情。但老板娘的话,给了他们一丝希望。老板娘帮他们打听,联系了一位在当地报社工作的记者。
记者姓刘,听了他们的讲述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这种事情,听起来确实有点蹊跷。”刘记者说,“你们手头有什么关于李明的资料吗?”
他们把儿子的一些照片、毕业证书、和家里往来的信件都拿了出来。刘记者仔细地翻看,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
“你们说,李明来这里实习之前,有没有提到过在厂里遇到什么问题?”刘记者问。
“没有啊,他每次打电话回家,都说挺好的,就是有点累。”赵阿婆回忆道。
“那他有没有提到过和工友或者领导有什么矛盾?”刘记者又问。
“也没有啊,他是个老实孩子,从来不惹事。”李老汉说。
刘记者陷入了沉思。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刚刚毕业,怎么会突然意外溺亡?而且工厂和警方都如此迅速地定性为意外,这让他感到有些反常。
“这样吧,我先去工厂和派出所了解一下情况。你们先在这里等我消息。”刘记者说。
他们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对刘记者充满了感激和期待。
刘记者没有让他们失望。他以记者的身份,再次去了工厂和派出所。在工厂,他试图采访一些工人,但工人们似乎都有些避讳,不愿意多谈论李明的事情。行政部门的说辞和之前李明父母听到的如出一辙。在派出所,他也没有获得更多信息,警方坚持意外溺亡的结论。
然而,刘记者并没有放弃。他觉得事情背后一定有什么隐情。他开始在厂区附近进行暗访。他找到了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试图从他们那里获取线索。
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一位在附近开小卖部的老板娘提到,事发那天晚上,她好像听到过河边传来争吵的声音,还有呼救声。
“声音不大,我也没太注意,以为是有人喝醉了。”老板娘回忆道,“不过,没多久,就来了很多警车和救护车。”
争吵声?呼救声?这和“意外溺亡”的说法明显不符。刘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他立刻回到旅馆,将这个线索告诉了李明的父母。
“呼救声?争吵声?”李老汉和赵阿婆听了,更加坚信儿子的死不是意外。
“那老板娘愿意出面作证吗?”赵阿婆急切地问。
“她有点害怕惹麻烦,不过她愿意悄悄地告诉我她知道的情况。”刘记者说,“这个线索很重要,说明当时河边可能不止李明一个人。”
有了新的线索,刘记者决定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他开始联系一些在当地工作的公益律师,希望能找到愿意接手这个案子的。
终于,一位年轻的公益律师,名叫陈律师,在听刘记者的介绍后,表示愿意提供帮助。陈律师之前也关注过一些类似的劳工权益案件,对工厂内部的管理问题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