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凌的手轻柔地覆上朱宜修的柔荑,声音温润如春水,承诺道:“只要你能诞下皇子,朕便晋你为夫人。”那一瞬间,仿佛有一缕微光穿透了阴霾,点燃了朱宜修眼底的希望。然而,命运从不轻易顺遂人意,它的波澜总藏在暗流深处,悄然掀动风雨。相较之下,朱柔则身为嫡长女,却似一场更残酷的命运捉弄。她的人生仿若早已被无形之手写就脚本,字里行间充斥着无奈与悲哀。家族将她视作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都深陷深宫泥淖,挣不开、逃不掉。母亲陶夫人与琳太妃暗中筹谋,表面上让她入宫陪伴怀有身孕的妹妹朱宜修,实则另有图谋。
彼时,她只当自己是个不起眼的陪衬,身着母亲叮嘱过的、姑母琳太妃特意为她入宫精心挑选的吉服,心底并未泛起太多波澜。然而,当皇上的目光在那日落在她身上的瞬间,一切便如脱缰之马,再难回头。他的眼神似藏着锋利的钩子,将她的灵魂生生攫住;一句轻描淡写的旨意,却如惊雷般劈开平静,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取代了本属于妹妹朱宜修的夫人之位。
这深宫之中朱柔则宛如一朵娇艳欲滴却脆弱至极的花,被家族和母亲,亲手推入这座吞噬人性命的宫殿。玄凌的青睐犹如一束炽烈的强光骤然洒落在她身上,将她推向了夫人之位,却也为她招来了妹妹朱宜修那怨毒而嫉妒的目光。那些目光如同淬了毒的箭矢,直直刺入朱柔则的心口,留下隐秘却深刻的伤痕。深陷于这深宫权谋的漩涡之中,难以挣脱命运的桎梏。
甘德妃与苗贤妃,因怨恨朱柔则圣宠恩泽深厚,心中嫉妒如毒蛇缠绕,每每言语间皆是不平与怨怼。后来苗贤妃因一时冲动顶撞了比她位份高的柔则,被柔则罚跪却导致小产。那股恨意仿若无人修剪的野草,在她心底疯狂滋长,蔓延成一片无法遏制的荒芜。
不久后,朱宜修那未满三岁的皇子因高烧而早夭,刹那间,所有的怨恨如潮水般尽数涌向了她的姐姐朱柔则。朱宜修表面上依旧亲昵有加,甚至主动请缨照料怀有身孕的姐姐,展现出一副关切备至的模样。然而,暗地里,她却悄然动手,在姐姐的饮食中掺入看似无害的芭蕉与桃仁。嫁祸给了苗贤妃和甘德妃,俩人被贬为庶人。
这些平凡无奇的食物,却成了致命的毒药,令怀有龙嗣的朱柔则陷入难产,最终撒手人寰。临终之际,朱柔则眸中含泪,满是愧疚地望向皇上,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叮嘱他,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是愧疚宜修,二是为了家族。
深宫之中,生命的火焰一盏接一盏悄然熄灭,只剩下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在冰冷的宫墙间徘徊不去。啪嗒,啪嗒,那声音如同宫灯在风中摇晃的轻响,又仿若是人心碎裂时隐忍的呜咽,低回而哀绝,将无尽的凄凉融进了每一道青砖黛瓦的缝隙里。

作者如今玄凌有佟佳氏与瓜尔佳氏在背后鼎力支持,看似是两大家族撑腰,实则满族贵族之间的姻亲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不是沾亲便是带故。
作者相比起原著中他需依赖朱家以及母亲旧情人的助力,这一世他不需要朱家,所以并未许下封宜修为皇后的承诺,因此柔则入宫后也没有封后。
作者本文私设周玄凌为皇子时并未迎娶正妃,身边仅有几名侍妾通房相伴。即便是在登基之后,他也只册封了几位高位妃嫔,而那个象征正妻的皇后之位,至今仍空悬着。
作者实际上在原著里朱柔则是好人,人家心里其实一直有个白月光,到死还念着他。她是因为家族利益才进宫的。宜修身为庶出,朱家与玄凌之间的联系本就薄弱,虽提供了一些助力但并不深。
作者朱家将嫡女送入宫中,当那身暗藏品级的吉服映入眼帘时,玄凌便明白了其中的深意。接纳柔则便意味着同意与朱家达成深层次的利益联结。
作者她性情纯良,才貌双全,更兼精通音律,素有京城第一美女、第一才女的美誉。身为承恩公嫡女,姑母又是太后,她家世显赫身份尊贵,又有青梅竹马的未婚夫。原著中宜修对柔则的感情也很复杂,又爱又恨夹杂着嫉妒。
作者从原著的描写中,不难发现作者试图勾勒出一个宛若白月光般、集世间万般美好于一身的形象。然而哪里都想写好,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
作者堆砌与拼凑之间,原本清澈如水的人物反而失去了应有的纯粹感,变得支离破碎且虚浮浅薄,使得这个人物很割裂感很白莲。作者不洗白任何人,也不黑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