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电话,我望着窗外发呆。回老家?那...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话本小说。" />
"英子,你要不要回来看看?"父亲突然说,"村里现在变化挺大的。"
挂了电话,我望着窗外发呆。回老家?那个我拼命想逃离的地方?
失眠的夜里,我翻出了大学同学的联系方式。李强,当年的学霸,毕业后却回到了县城,接手父亲的小厂。
"老陈,你可算联系我了!"电话那头,李强热情依旧,"听说你在大城市过得风生水起啊!"
我苦笑:"都是假象。"
我把经历一五一十告诉了他。
"其实,回来发展也不错。"李强说,"县里这两年搞数字化转型,缺的就是你这样的技术人才。"
"真的?"
"骗你干嘛?我现在负责县里的智慧城市项目,要不要来看看?"
一周后,我踏上了回乡的列车。
站在家乡的土地上,那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父母站在村口,看到我时,眼里满是欣喜。
"瘦了。"母亲心疼地说。
李强带我参观了县里的产业园。这里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落后小县城,智能制造、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一个个新项目如雨后春笋。
"县里准备建一个农产品溯源平台,用区块链技术,让城里人买得放心。"李强介绍道,"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参与进来。"
我心动了。
在家待了一周,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父亲带我去看了那片后山,如今已经规划成了旅游区。
"英子,这是我和你妈的一点心意。"父亲递给我一张银行卡,"补偿款都在里面,我们留够生活费就行了。"
"爸,我不能要。"
"拿着吧,你在城里吃了那么多苦。"父亲眼里含着泪,"我们没能给你太多帮助,但这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那一刻,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着父亲失声痛哭。
回到县城的第十天,我接到了妻子的电话。
"听说你回老家了?"她的语气出奇地平静。
"是的。"
"你...还回来吗?"
我沉默了一会:"我想在这里发展一段时间。"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叹息:"我明白了。那...孩子的抚养权..."
"你来决定吧,我尊重你的选择。"
挂了电话,我感到一种释然。或许,有些路注定要各自走下去。
三个月后,我正式参与了县里的农产品溯源平台项目。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小团队,用最新的技术为家乡的农产品打造数字化身份证。
父母的补偿款,我用来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每天下班后,我会骑车去看望他们,听他们讲村里的新鲜事。
一年后,我们的项目获得了省里的扶持资金。我们的溯源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县的特色农产品,甚至开始向邻县拓展。
我偶尔会收到前妻发来的孩子照片。小家伙长高了,也更壮实了。我们约定,等他大一点,寒暑假可以来县城和我一起住。
有一天,我在县城的咖啡馆偶遇了高中同学杨丽。她在县医院当护士,离过一次婚,有个六岁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