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不太爱看电影和电视剧,找法革资料,也都是找文字和图片资料,电影没看过,这几天想要了解下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找了几部电影来看。
目前看完的两部,也是我一开始最期待的两部:
200周年拍的同名纪念片
BBC纪录片:恐怖!罗伯斯庇尔与大革/命
两部都是纪录片名号
最后这两个成功把我创飞,我其实理解电影会美化历史人物,但你们一个宣称是纪念电影,一个是打着尊重历史的名号拍出来的……怎么拍的乱七八糟,歪曲历史人物的。
这几章主要吐槽这两部,其他电影等我看完后再说,下一部要看的是“人民与国王”,看完后如果创飞了我就写吐槽,没有就写观后感。
来,先从200周年纪念片开始(以下简称LRF200)。
不算刚开始罗伯斯庇尔在路易十六登基念的信,整片时间跨度是1789-1794年热月,看来认为热月zheng/变是法/革结束(我个人观点是1799),这一派观点认为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国时,任务基本完成,雅各宾时期是革/命高/潮,1794以后的任务是恢复稳定和秩序。
因为电影分为上下两部,所以在此,我也分为上下两部说。
上部整体评价:一个带着明显主观色彩的纪录片,但对于历史大体脉络有所还原,具体细节二次加工过多。
下部整体评价:?
(下部这个问号我是认真的,我完全没看明白下部到底拍的是哪个是空里的法革)
先详细分析上部,其实上部整体问题不大,如果要系统性了解这段时间的前期历史,看上部来建立一个整体认知是可以的。
先夸一下上部我最喜欢的镜头,人/权/宣言镜头!伴随着朗读,扫过整个万生群像。
可惜LRF200是打着纪念意义出现的纪录片式电影,那么,这些放在普通电影里不算问题的问题,在它这里就有必要指出来了。
列一下上部的主角:路易十六、玛丽王后、拉法耶特、罗伯斯庇尔、米拉波、丹东、德穆兰。
拉片式吐槽。
第一:开屏暴击,路易十六1774,加冕?
路易十六加冕礼时间为1775.6,这个改时间的作用…是为了让罗伯斯庇尔在暴雨里面念个稿子???
后来证明,我应该在此刻关掉这个电影的,因为乱七八糟的东西越来越多。
第二:内克提议召开三级会议?
诚然,内克推动了三级会议顺利召开,在第三等级争取权益时,也表现出积极作用。
但真不是他提议召开的。
据《牛津法革史》:
“显然,寻求这种支持的平台应该是自1771年政治危机以来大家一直都在讨论的三级会议。”
“7月30日,三级会议呼声再起,法官(此处指高等法院的法官)们的立场深得民心。”
根据《法//革起源》一书:
“7月5日(1787年),他(指布里耶纳)宣布政fu将会考虑关于三级会议应该如何召开的一切建议。他提议各利益派别须于1789年春天前呈交他们的观点。”
“8月8日,布里耶纳决定孤注一掷,他全盘放弃了整个拖延计策,将三级会议召开的日期确定于1789年5月1日,以期通过此举能再度恢复国家的信誉。”
“1788年的冬天到1789年的冬天,内克执掌着过渡时期的政///fu,其唯一的职责就是确保三级会议顺利召开。”
综合一下,三级会议的召开是舆论层面呼声产生-高等法院呼吁-布里耶纳提议和决定召开-布里耶纳辞职-内克任职-内克负责推进召开工作。
把提议的名头给内克,在普通电影里没有问题。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认为最好的表现方式,是内克和路易十六沟通三级会议的问题,在此时用对话顺带提及布里耶纳确定三级会议召开日期和此前三级会议的呼声。
第三:毫无意义镜头之王后和奶牛
我是在不理解为什么这里安排了一个玛丽王后挤牛奶的镜头?
是要表现王后不关心国家事务吗?
但问题是玛丽王后会干涉路易十六决断的,后续电影没有回避这件事实。
这里还不如换成经典的“他们怎么不去吃蛋糕”的对话,虽然这句话被认为是谣传。
所以……这个镜头?它是在暗示我后面莫名其妙的镜头一堆一堆的吗?
第四:错乱镜头之三级会议前
属于电影要表现东西太多,又表现不清楚照成的原因。
按照电影里的时间线,首先是3月6日,大家签署请愿书,顺带选举代表,然后德穆兰和露西尔那场戏表明选举已经结束(德穆兰没有被选上)
接着是米拉波和丹东在餐馆交谈,米拉波说自己作为第三等级当选,建议丹东去选举。
中间插了一个面包师的死,和马拉作为医生的出场,最后丹东回家说自己应该去竞选。
先简单说一下三级会议选举中的时间线,参考《起源》、《降临》、《信息图》、米什莱、索布尔多版通史书梳理而成。
第三等级人数加倍-各地写请愿书(时间不一样。但12月末已经有800多份请愿书递交)-选举-巴黎选举(选举同时又会呈递一份请愿书,这份请愿书是选区诉求体现)-召开-未完成选举的继续选举(直到7月份,所有选举才完成,当然,在会议召开后还没选举完成的,是极少数,而且仅是少数代表)
有一本书说巴黎所以选区进行选举的时间都比较晚。
按照电影里所展现的,德穆兰应该是在巴黎参选的,丹东和米拉波对话表明米拉波已经选上了,丹东尚没参加选举。
米拉波是普罗旺斯的代表(2月以后)
德穆兰在巴黎参选。
电影中没有给出时间,那么我按照牛津那本书里给的巴黎初选时间做出假定,在4月21日之后。
三级会议在5月5日召开。
我不知道丹东是去哪里参加选举了,不过丹东最后没有被选进三级会议,这点也不必过多纠结(保不齐就是因为您参选太晚了)
但中间面包师的死,我不确定是不是对应历史上的雷伟永骚乱,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历史有记载的,时间上面比较契合的骚乱事件,但雷伟用是墙纸商,并非面包师。
最后这段戏讲民众暴力不讲民众饥饿,我当时看完只觉得是拍摄年代问题,不好真展示出人们生活状态,后来嘛……这镜头可以理解为这电影立场体现了。
第五:内克主动辞职
内克是被路易十六解雇的,这件事情直接引爆了7月14日的巴士底狱。
先写到这里,电影里面还有很多意味不明的镜头,我不想去列举了。
但到这里,我觉得西哀士《第三等级是什么》的小册子没有任何展示是一种遗憾。
而且根本没拍出来巴士底狱爆发的原因,国王调回军队、解雇内克、关闭议会,引起人们恐慌。
最关键的是,它的所有镜头语言,讲暴力不讲压迫,讲骚乱不讲饥饿,这个毛病不止一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