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讲清眼下的事变,得从大玉王朝中叶夫子乱时说起。
那时王朝已经过了盛世,朝廷官员贪腐,民不聊生。夫子乱起于南疆,一个叫谢元的读书人,自称受了夫子托梦,说天下该有新道统。他起兵之时,朝廷派出的禁军和边军,结果一触即溃。那些养尊处优的将领们,只会在京中摆阔,真上了战场,连刀该往哪边砍都拿不准。
怎么办?
大玉王朝的天子急得团团转,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发挥地方豪强的力量。朝廷下诏,允许各地乡绅自行组织护乡队,保一方平安,抵御夫子军。当然了,钱粮不能指望朝廷,得自行解决。
这一政令传到北地,正在老家守制的礼部侍郎萧子衡便收到了一封密函。萧子衡拆开一看,朝廷让他组建北地义军,抵抗南下的夫子军。他一个文官,从来没打过仗,心里直犯嘀咕,但朝廷旨意不可违,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萧子衡虽是官宦之家,但家族底蕴深厚,在北地根基稳固,于是他便打出"保乡安民"的旗号,开始招兵买马。招兵的法子很是奇特:谁能带人来,谁就能当这些人的头领。你带一百人来,就管一百人;带一千人来,就管一千人。死了多少,自己再去补。
很快,萧家义军初具规模,而这支由老百姓组成的队伍,让朝廷颇为忌惮。毕竟几百年来,大玉王朝最害怕的就是民间有组织的武装力量,那可是皇权的大忌。但眼下夫子军势如破竹,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萧子衡是个有心人,他深知单靠乡勇难成大事,便派人暗中寻访退役老兵、猎户、镖师,甚至江湖好汉,将这些真正懂武艺的人编入队伍担任教头。同时又从宗族子弟中选拔聪明伶俐的年轻人,作为各队统领。不出半年,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就成型了。
这支军队有个特点,那就是"亲近乡亲,远离朝廷"。萧子衡深知,眼下最重要的是赢得民心。他制定军规:抢夺百姓财物者,斩;奸淫妇女者,斩;无故滋事者,重罚。再者,从军者有饷,阵亡者家属有恤,伤残者有养老之地。这一套下来,义军上下同心,乡民也乐于支持。
夫子军攻入北地时,第一次遭遇了顽强抵抗。城墙上不再是那些只会逃命的禁军,而是一个个视死如归的乡勇。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夫子军首次败退。这一仗打出了萧家军的威名,也让朝廷重新认识了这支队伍。
但事情很快有了微妙变化。
朝廷派来了一位钦差大臣,名叫耿华章,说是要"慰问前线将士",实则是来监视萧家军的。耿大人到了军中,对萧子衡一番夸奖后,便直言不讳地提出:"此乃朝廷之军,当归于朝廷节制"。
萧子衡面露难色:"大人有所不知,我军粮饷皆为自筹,将士多为乡人,若改制,恐有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