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职业填报”往往是单一导向的——只看薪水,只看公司名气,只看解决户口。我们以为只要拿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报价,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单一导向的“填报”方式,优点是简单粗暴,容易操作。但它的缺点也同样致命——风险极高。就像高考只看总分一样,忽略了你的位次,忽略了学校的招生计划,忽略了专业的冷热度,最终很容易滑档甚至被调剂到全不喜欢的专业。
在职业选择中,你的“分数”——学历、学校、专业、实习经历、项目经验等等,固然是敲门砖。但仅仅盯着你的“分数”,就像高考只盯着总分一样,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你的“位次”——你在同龄人、同等背景人群中的竞争力排名,以及你的独特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力。比如,同样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你的“分数”可能都很高,但如果你的“位次”不够靠前,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经验,没有在知名公司实习过,那么你在竞争热门岗位时,就很难脱颖而出。
再比如,你的“分数”可能不是顶尖,但如果你有独特的跨学科背景,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那么你在特定岗位上的“位次”就会非常靠前,甚至成为稀缺人才。
所以,仅仅盯着你的学历、你的GPA、你拿到的证书,就像高考只盯着你的总分一样,是非常片面的。你必须了解你的“位次”,了解你在目标岗位、目标行业中的相对竞争力。
很多年轻朋友在职业选择时,还会陷入一种“冲稳保”的误区。他们会划分出几个层级:冲刺一下名企大厂,稳住一个普通公司,保底一个门槛较低的岗位。这看起来很有策略性,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冲稳保”往往是基于公司名气和薪资水平来划分的,而不是基于自身的“位次”和岗位的匹配度。
比如,一个非名校的普通专业毕业生,却把目标都锁定在BAT这样的顶级互联网公司,这就像一个分数刚刚过一本线的考生,却把志愿都填报清华北大一样,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即使侥幸拿到一个面试机会,也很难通过层层筛选。
而他们所谓的“保底”,往往是那些门槛低、替代性强的基础岗位。这样的岗位,虽然容易进入,但竞争激烈,晋升空间有限,也很容易被AI或外包取代。
这种盲目的“冲稳保”,就像高考报志愿时,不看学校的招生计划,不看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只凭感觉去填报一样,最后很可能“高不成低不就”,甚至被调剂到自己全不想去的岗位。
那么,正确的职业选择“填报”方法是什么?它同样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策略,一个基于你自身“位次”和目标“专业”(岗位/行业)的匹配度的策略。
第一步,是认清你的“位次”。这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经验、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