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平静中向前推进。丁程鑫在燕北大学分校的预科班课程并不轻松。这里的学生大多出身富裕,女校更是如此,对学业的态度良莠不齐。但丁程鑫来此并非只是为了文凭,他渴求知识,更想了解这个正在变革的时代。
他在这里结识了何宗文,也通过何宗文认识了孔熙以及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如曾庆乾。曾庆乾是个充满热情的青年,对时事政治有独到的见解,常常组织小范围的讨论会。
这日课后,丁程鑫照例与何宗文和孔熙一同走出教室。曾庆乾兴冲冲地迎上来,“程青,孔熙,晚上有没有空?我们组织了一个讨论会,想聊聊燕西矿产的事。”
燕西矿产,丁程鑫并不陌生。那是盛州最重要的矿区之一,近年来日本人的势力正在逐步渗透,试图控制开采权。而燕西矿产,正是马嘉祺势力范围内的重要资源。
“燕西矿产?”孔熙蹙了蹙眉,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
曾庆乾急切地解释:“是啊,日本人一直在暗中运作,政府的态度暧昧不清。如果让日本人控制了燕西的矿产,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我们想讨论一下,学生能做些什么。”
何宗文接口道:“程青,你来吗?你对经济上的事情有些了解,说不定能给出些不一样的看法。”
丁程鑫稍作考虑。他来燕北大学,一方面是寻求知识和独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解时局,为未来做打算。关于燕西矿产的讨论,无疑能让他更深入地接触到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与马嘉祺势力盘根错节的利益链。
“好,我去。”他点头应下。
孔熙见状,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声“我也去”。她依旧是那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仿佛这世间的一切都与她隔着一层纱。
讨论会设在学校附近一家僻静的茶馆二楼。昏暗的灯光下,围坐着十来个学生。他们年龄相仿,神色却各异,有的激昂愤慨,有的冷静思索,有的则带着初入社会的迷茫。
讨论围绕着燕西矿产展开。有人痛骂政府的无能,有人呼吁学生罢课示威,有人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利弊。丁程鑫大部分时间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插几句话,切中要害,让大家眼前一亮。他对经济的理解,是过去在马嘉祺身边耳濡目染以及自己阅读钻研的结果,远比这些学生要深刻得多。
孔熙在讨论中依然话不多,只是认真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些什么。她安静坐在那里,仿佛与周围的热烈氛围有些格格不入。
讨论结束后,已是深夜。丁程鑫与孔熙同路往法租界走。昏黄的路灯拉长了两人的影子。
“你懂得真多。”孔熙忽然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轻柔。
丁程鑫笑了笑,“略知一二,都是从书上看来,或者听人谈论。”
“不是的。”孔熙停下脚步,看向他,“你对那些利益关系,对局势的判断,不像只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她目光清澈,仿佛能看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