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
本书标签: 都市 

第233章争取资源保证投入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

李逸尘和赵阳走进市政府大楼时,天刚过午。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大理石地面上,折射出冷冽的光。两人脚步沉稳,穿过几道门廊后,在接待处报上预约信息。

“李总,您的会议安排在三楼会议室。”工作人员递来临时通行证,“请稍等,我通知一下。”

赵阳低声问:“你准备得怎么样?”

“材料都齐了。”李逸尘点头,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城市发展规划图,“只要他们愿意听进去,就有希望。”

不多时,一位穿着深灰西装的中年男子迎了出来,面带职业性微笑,“李总、赵先生,请进。”

会议室不大,但布置简洁正式。长桌一侧坐着三位政府工作人员,分别来自文化局、财政局和发改委。他们的神情带着审视,显然对这次会谈抱有疑虑。

李逸尘坐下后,将一叠文件放在桌上,翻开第一页,“感谢各位今天能抽出时间。我想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他指着图表上的曲线,“这是过去一年古城文化旅游人次的增长情况。我们通过志愿者活动、公益基金和线上线下宣传,成功吸引了超过二十万人次的游客,带动周边餐饮、手工艺等行业增收近千万。”

财政局的女干部微微挑眉,“这个增长确实不错,但你们提出的专项资金申请高达五百万,这个数字是基于什么计算的?”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李逸尘翻到下一页,“第一,修复尚未完成的古建筑群;第二,开发数字化导览系统,提升游客体验;第三,建立长期志愿者培训机制,确保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

“听起来很理想。”发改委的男士插话,“但我们必须考虑回报率。你们有没有具体的盈利模式?”

“当然。”李逸尘调出一份PPT,“我们计划推出‘古城文化会员制’,游客可订阅年度文化活动,获得专属体验权限。同时,与本地高校合作,设立研学基地,吸引学生团体。此外,文创产品开发也将带来持续收益。”

几位官员交换了一下眼神。

“这些设想很好。”文化局负责人开口,“但我们还需要看到更详细的可行性报告,以及你们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们可以提供过往项目的执行报告,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数据支持。”李逸尘点头,“如果需要,也可以安排实地考察。”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没有明确答复,但对方表示会提交上级讨论。走出大楼时,赵阳叹了口气,“他们还是没完全信服。”

“至少愿意听下去了。”李逸尘望着远处的古城墙,“这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几天后,一场企业家座谈会如期举行。地点设在市文化中心的一间多功能厅,现场坐满了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李逸尘站在台上,身后大屏幕上播放着古城风貌的纪录片片段。

“各位朋友,”他开口,“这座古城承载的不只是历史,更是未来的可能性。”

台下有人低声交谈,也有人拿着手机拍照。

苏婉仪坐在前排,适时接话,“我是一名考古学研究者,这些年亲眼见证了古城文化的流失。但李逸尘先生的项目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仅保护了历史,还创造了新的价值。”

她展示了几张照片,“这是我们修复后的古戏台,现在已成为热门演出场地。还有这个传统手工艺工坊,经过改造后,每年能接待上千名游客参与体验。”

“听起来像是公益项目。”一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举手,“投资这样的项目,回报周期会不会太长?”

“短期回报确实有限。”李逸尘坦然回答,“但它的长期价值在于品牌塑造和文化认同。比如日本京都的清水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背后支撑的是整个城市的旅游经济。我们的目标,是让这座城市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地标。”

“那你们打算怎么控制成本?”另一位投资人追问。

“我们会采用分阶段投入的方式。”李逸尘解释,“优先修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降低成本。同时,引入企业赞助,形成合作共赢的模式。”

座谈会结束后,几位企业家主动留下交流。其中一位房地产公司的代表表示有兴趣参与部分项目的共建,但也提出了一些附加条件。

“我们可以出资一部分,但前提是你们允许我们在古城周边开发配套商业区。”他说。

“这一点我们需要慎重考虑。”李逸尘回应,“古城保护的核心是原貌还原,不能因为商业开发破坏整体风貌。”

对方皱眉,“那就很难谈拢。”

送走众人后,赵阳摇头,“看来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你的想法。”

“我知道。”李逸尘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但坚持原则,才能走得长远。”

与此同时,李逸尘也开始联系几家大型慈善组织,希望通过非营利渠道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在一家基金会的会议室里,负责人听完他的介绍后,轻轻放下手中的资料,“李先生,我理解您对古城文化的热爱,但我们的资助标准主要面向教育、医疗等紧急领域。文化类项目,通常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

“我明白。”李逸尘点头,“但我希望您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张地图,“这里是古城,周围分布着几十个村庄。如果我们能将古城文化发展起来,就能带动当地就业,改善居民收入,甚至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这倒是值得考虑。”负责人若有所思,“不过,我们还需要看到明确的资金使用计划,以及后续的监督机制。”

“我们可以设立专项账户,定期公开账目。”李逸尘早有准备,“并且接受第三方审计,确保每一笔善款都用在实处。”

基金会的人沉吟片刻,“我们会内部评估一下,如果可行,或许可以尝试小规模试点。”

离开慈善机构后,赵阳忍不住问:“你觉得他们会投吗?”

“不确定。”李逸尘语气平静,“但他们已经开始思考这件事的意义,这就是进步。”

随着多方努力的推进,李逸尘渐渐感到压力减轻了一些。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某天下午,他正在办公室整理最新的资金流向表,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李总,我是文旅投资集团的王经理。”对方声音低沉,“我们对古城文化项目很感兴趣,想约您进一步详谈。”

“好。”李逸尘握紧手机,“什么时候方便?”

“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在市中心的会议室等您。”

挂断电话后,李逸尘望向窗外。阳光落在古城墙上,映出斑驳的光影。他知道,这将是一次关键的对话。

而在这场对话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努力,是古城文化能否真正焕发生机的关键时刻。

他拿起外套,走向门口。

身后,办公室的灯光还未熄灭,照在桌上那份厚厚的计划书上,仿佛为即将到来的抉择照亮方向。

上一章 第232章发动社会共同传承 都市重生:以诗词歌赋重塑华夏古梦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234章加强监管规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