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尚未褪尽,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脚步声。李逸尘站在钟楼顶端俯瞰整座古城的画面仿佛还在眼前,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他回到办公室时,桌上已堆满了关于《梦回清风书院》活动的反馈报告和媒体转载链接。
“热搜上去了。”赵阳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手机,“话题热度还在持续上升。”
“很好。”李逸尘点头,“接下来,我们要把这种热度转化为品牌认知度。”
“你是说……要推广?”赵阳愣了一下。
“没错。”李逸尘拉开抽屉,拿出一沓资料,“我们不能只靠口碑传播,必须主动出击,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古城、了解这里的文化,甚至愿意亲自来体验。”
赵阳翻看资料,发现里面全是广告投放方案、展会申请表、品牌合作意向书等材料,不禁感叹:“你已经想好了?”
“不是我想好了,而是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李逸尘语气坚定,“现在是风口,错过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会议室内很快聚集了核心团队成员。苏婉仪也赶了过来,看到桌上的资料后皱眉:“推广方向怎么定?广告还是线下活动?”
“两者都要。”李逸尘扫视众人,“我们的目标是让‘古城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而不仅仅是旅游景点。”
讨论随即展开,意见分歧也逐渐显现。有人主张在各大视频平台投放宣传片,强调沉浸式体验的独特性;也有人建议优先参加全国性的文化旅游展会,直接面对潜在游客和投资方。
“如果资金有限,我们应该集中资源。”一名负责预算的同事提出顾虑,“广告成本太高,展会筹备周期又长。”
“那就平衡。”李逸尘打断争论,“广告先上线短视频宣传,突出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年轻人关注。展会方面同步准备,选一个影响力最大的参展,争取打出品牌效应。”
方案确定后,团队开始分头行动。广告组连夜剪辑宣传片,内容融合了《梦回清风书院》的真实场景与演员演绎,配合旁白讲述古城的历史底蕴。他们还邀请了几位网络红人进行试玩直播,带动第一波流量。
与此同时,展会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李逸尘亲自设计展位布局,要求既要体现古城风貌,又要突出互动体验感。他们用仿古木架搭出一座小型书院模型,墙上挂着手写诗词卷轴,桌上摆放着拓印工具、竹简笔墨等道具。
“这些细节很重要。”他在布置现场时对工作人员说,“我们要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展会当天,展馆内人流如织。其他展区纷纷亮出高科技设备或豪华布景,相比之下,他们的展位显得朴素甚至有些寒酸。
“怎么办?”赵阳有些紧张,“人家都用LED大屏,我们这连个投影都没有。”
“别慌。”李逸尘拍拍他的肩,“我们有真正的文化。”
果然,随着观众走近,不少人被展台上的书法作品和手工拓印吸引。苏婉仪在一旁耐心讲解古城历史,几位演员身着汉服,在展区一角吟诵古诗,引得路人驻足聆听。
“你们这个很特别。”一位中年女士拿起一张拓印纸,“能带回去做纪念吗?”
“当然可以。”苏婉仪笑着递给她印章,“盖上章,就是你的专属文物。”
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拍照、提问、扫码关注公众号,现场气氛渐渐热烈起来。有几家旅行社负责人也前来洽谈合作,希望将古城文化项目纳入他们的旅游线路。
展会结束后,李逸尘收到了多家文化机构的合作邀约,甚至有一家影视公司表达了拍摄纪录片的意向。
“看来这次展会效果不错。”赵阳兴奋地说。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李逸尘却面色凝重。
随着古城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数量激增。原本宁静的街巷变得喧闹,部分古建筑因人流密集而出现磨损,一些商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售卖廉价文创产品,破坏了整体的文化氛围。
“我们在开发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苏婉仪忧心忡忡地说,“否则古城就会变成另一个商业化的网红打卡点。”
“我明白。”李逸尘沉思片刻,“但我们也不能停下推广的脚步。”
“那怎么办?”她问。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说,“既能保持古城原有的文化气质,又能通过合理的开发吸引更多人参与。”
他们开始尝试引入限流机制,控制每日游客人数,并设立文物保护基金,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抽取一部分用于修缮维护。同时,对入驻商家进行审核,限制低质商品销售,鼓励原创手工艺人开设工作室。
尽管措施初见成效,但矛盾并未彻底解决。王鸿儒那边也没闲着,他的公司在多个平台上发布文章,质疑古城项目的可持续性,甚至暗示李逸尘是在“借文化之名行商业之实”。
“这是赤裸裸的抹黑。”赵阳愤怒地说,“我们必须反击。”
“不急。”李逸尘却冷静应对,“我们只需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事,让事实说话。”
深夜,他独自一人走在古城街道上。月光洒在斑驳的墙面上,远处传来断续的琴声。他忽然想起重生前那个偶然翻开的古籍,正是那本书让他重新认识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价值。
如今,他不仅守护着它,更试图让它焕发新的生命。
“这不是终点。”他低声自语,“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
一阵风吹过,卷起几张宣传单页,上面印着“古城文化节”字样,随风飘落在一条小巷尽头。
他转身离开,身影隐没在灯火之中。
不远处,一只乌鸦落在屋檐上,静静注视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