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林的电话是在傍晚打来的,窗外天色已晚,办公室里只剩李逸尘一人。他放下手中的设计稿,接起电话时语气带着一丝疲惫。
“小李,我这边整理了一下,还有一批手稿没给你。”老人的声音依旧沉稳,“不过这次的东西有点特别,可能需要你亲自来看看。”
“当然可以。”李逸尘立刻答应下来,心中却隐隐有些激动。这些资料每一份都可能是古城文化拼图中缺失的一块。
挂掉电话后,他望着桌上摊开的设计图纸——那是即将在古城文化展览馆内设置的互动体验区概念图。原本只是作为辅助展示的一部分,但随着研究深入,李逸尘愈发意识到,单靠文字和图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观众对文化的沉浸式需求。
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陈德林家中。老人早已等在门口,见他到来,点了点头,转身带他进了书房。
木箱打开,里面是一本线装书和几张泛黄的纸片。线装书封面模糊,但仍能辨认出几个字:“清音阁记”。
“这是我祖父留下的笔记。”陈德林指着那本书,“他说当年曾参与过一次修复,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建筑,但留下了不少细节记录。”
李逸尘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录着清音阁的结构、装饰风格,甚至还有当时工匠们的口述回忆。
“这太珍贵了。”他低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在展览中还原清音阁的原貌。”
“不只是还原。”陈德林缓缓道,“你有没有想过,让参观者亲手‘重建’它?”
这句话让李逸尘愣住了。他抬头看向老人,对方的目光坚定而深邃。
回到办公室后,他立刻召集团队开会。苏婉仪听完他的想法后,眼睛一亮:“你是说,做一个虚拟复原与手工模型结合的互动区?”
“没错。”李逸尘点头,“我们可以用VR技术让游客看到清音阁的全貌,再让他们通过拼装模型了解它的结构。这样既能吸引年轻人,也能加深他们对古建筑的理解。”
赵阳皱眉:“成本会不会太高?而且时间上……我们现在还在整理其他展区的内容。”
“我已经算过了。”李逸尘拿出一张预算表,“如果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分阶段完成。先做清音阁的部分,后续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建筑。”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沉默。大家都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要重新调整整个展览计划,甚至可能会推迟开放时间。
“我觉得值得一试。”苏婉仪率先表态,“现在的展示方式确实缺乏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做出一个真正让人参与其中的区域,不仅能提升游客满意度,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古城文化。”
最终,团队成员陆续点头同意。会议结束时,李逸尘看着桌上的设计稿,心里已经有了初步蓝图。
接下来的几周,团队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他们请来了专业的VR开发人员,设计了一套基于清音阁结构的虚拟现实体验程序;同时联系了几位传统工艺师傅,协助制作可拆卸的木质模型,供游客亲手拼装。
为了测试效果,他们在展览馆的一角搭建了一个临时体验区,并邀请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前来试玩。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嘉靖年间建成的清音阁。”讲解员站在大屏幕前,引导学生们戴上VR眼镜,“接下来,你们将进入这座建筑内部,感受当时的风貌。”
学生们陆续戴上设备,发出阵阵惊叹声。有人忍不住伸手去“触摸”虚拟中的雕花窗棂,有人则低头观察地板上的砖纹图案。
“太真实了!”一名女生摘下眼镜,兴奋地说,“我还以为自己真的走进去了!”
紧接着是模型拼装环节。每位参与者都会拿到一套未组装的木质构件,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清音阁的主体结构。
“原来屋顶的瓦片是这么铺的?”一名男生边拼边感叹,“以前只觉得好看,现在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讲究。”
测试结束后,李逸尘一边整理反馈问卷,一边听取志愿者的意见。大多数人表示这种形式非常有趣,但也有一些问题被提出来:比如VR体验时间较短,部分操作不够流畅;模型拼装难度过高,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当天晚上,李逸尘召集技术人员和工艺师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迅速做出了调整。他们优化了VR程序的操作逻辑,延长了核心场景的停留时间;同时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增加了更清晰的步骤说明。
几天后,正式的互动体验区对外开放。第一天就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几乎每个时间段都被预约满。
“我一直以为古建筑离我很远。”一位高中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但今天亲自动手之后,我发现它们其实很亲切,也很有意思。”
然而,李逸尘很快发现,尽管互动项目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但文化传播的方式仍然存在局限。很多游客只是把这里当作打卡点,拍完照就离开,真正愿意深入了解的人并不多。
他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引入更多层次的互动形式,比如角色扮演、任务挑战,甚至结合AR技术,让游客在探索中学习。
就在他准备召开新一轮策划会议时,一封邮件引起了他的注意。发件人是刘长老,标题写着:“关于古城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李逸尘点开邮件,里面附了一份报告,提到国外一些博物馆正在尝试将游戏机制融入文化展览中,取得了良好反响。报告最后写道:“或许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古城文化展中加入任务系统,让游客通过完成特定挑战来解锁隐藏内容。”
他看完后陷入了沉思。这个想法大胆且富有挑战性,但如果成功实施,也许能真正改变人们对古城文化的认知方式。
窗外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李逸尘盯着电脑屏幕,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仿佛已经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新的展览框架。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展示过去。”他轻声自语,“而是让过去,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