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李强的配合下,参与到了国家级应对方案的制定中。我利用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他们优化资源分配、确定疏散路线、预测医疗需求。
这段时间,我几乎没有休息。我的精神高度紧张,每一分钟都在与时间和灰霭赛跑。
灰霭爆发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李强的办公室里,看着全国范围内的灰霭浓度预测图。图表上,大片的灰色正在迅速蔓延,如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大地。
李强看着我,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激。“卫先生,”他语气沉重地说,“如果没有你,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将会面临什么。”
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盯着屏幕。我感到一种巨大的责任压在肩上。
我知道,即使我们做了如此多的准备,依然无法全避免损失。但我必须尽力,去拯救每一个可以拯救的生命。
灰霭爆发的那一天,天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黄绿色。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我在北京的一个临时指挥中心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着全国各地的实时数据。灰霭的扩散速度惊人,一些准备不足的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不断地调整我的预测模型,为指挥中心提供最新的数据和建议。
在我的精确预测和官方的提前准备下,许多城市的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大规模的疏散行动避免了无数人员伤亡,工业停产减少了进一步的污染源。
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准备不足的地方,灰霭依然带来了灾难。我看到新闻中报道的画面,那些被灰霭笼罩的城市,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
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即使拥有来自未来的信息,我也无法改变一切。历史的惯性,人类的局限性,都在阻碍着我。
在灰霭浓度达到顶峰的那几个小时里,我紧张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我的心跳得飞快,手心全是汗水。
当灰霭浓度开始缓慢下降时,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
灰霭持续了三天,然后开始逐渐消散。当阳光再次穿透稀薄的灰色时,大地显得格外苍凉。
世界遭受了重创。经济停滞,社会混乱,无数生命逝去。但相比于我记忆中那个灰霭吞噬全球的未来,损失已经大大减轻。
我在临时指挥中心里,看着疲惫不堪的李强和他的同事们。他们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我们挺过来了,”李强低声说,“多亏了你。”
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我的任务还没有全结束。
我需要在灰霭全消散前,将一些关于灰霭成因和应对方法的关键信息,以一种不会引起怀疑的方式,传递给这个时代的研究机构。
我利用我的环境工程知识,结合光脑中的未来资料,整理了一份关于灰霭的详细报告。报告中,我巧妙地将未来的技术原理伪装成这个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以匿名的方式,发送给了几家顶尖的环境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