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我既要避免大幅改变历史,又要尽力拯救更多生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异常艰难。
随着灰霭爆发日期的临近,我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我经常在深夜惊醒,梦到灰霭吞噬城市、人们在绝望中挣扎的场景。
我必须尽快建立与官方的直接沟通通道。匿名信的方式太慢,效率太低。
我决定冒一次险。我利用光脑模拟了一个虚拟的IP地址,通过一个被视为安全的加密通道,向环保部特别小组的负责人发送了一份邮件。邮件中,我没有透露身份,只是表达了愿意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更详细的预测和建议。
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很快就回复了。他们显然已经被我的精确预测彻底折服,愿意冒险与我进行接触。
我们约定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会议时间。在会议中,我使用变声器,以一个虚拟的形象出现在对方面前。对方是特别小组的负责人,一位名叫李强的高级官员。
李强态度谨慎,但眼神中充满了急切。他向我表达了官方的感谢,并询问我提供信息的目的。
我告诉他,我只是一个不想看到灾难发生的人,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我提出了我的条件:官方必须承诺严格保密我的身份,并且我的建议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采纳。
李强表示,只要我的建议能够有效应对灰霭问题,他们会尽全力配合。
这次接触建立了一个脆弱的信任关系。我开始通过加密通道,定期向李强发送更详细、更及时的灰霭预测报告,以及一些具体的应对建议。
官方根据我的建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更高级别的灰霭预警和应对准备。他们启动了工业限产、交通管制、储备应急物资等措施。
然而,我的建议并非总是被全采纳。一些建议由于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或政治敏感性,遭到了部分部门的抵制。
这让我感到 挫折。我知道,如果不采取更彻底的措施,灰霭的破坏力将难以想象。
随着灰霭爆发日期的越来越近,我发现我的预测模型出现了一些 unexpected 异常。灰霭的形成速度和扩散范围似乎比我预期的要快。
我投入所有精力分析这些 异常,最终发现,灰霭的形成过程中,有一种未知的催化剂在加速反应。这种催化剂很可能来自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工业排放或自然源。
我将这个发现告知了李强。他震惊了,立刻组织专家对我的发现进行验证。
专家的验证结果证实了我的判断。这意味着,灰霭的威胁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峻。
官方开始升级应对措施,从最初的“极端天气应对预案”升级为“国家级环境紧急状态”。他们启动了更大规模的工业停产、城市封锁、人员疏散等措施。
我的任务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我必须尽一切可能,帮助官方最大程度地减轻灰霭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