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宝贝正在用她自己的方式,努力康复,也努力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而娇娇的那块小手帕,也成了训练馆一景,几乎每天都需要清洗。
她偶尔会看着手帕叹气,对噗桑玩偶嘀咕:“噗桑,娇娇的脸蛋是不是快被亲秃噜皮了呀?”
当然,这话她可不会让那些“亲亲狂魔”们听到。
对于木娇娇来说,养伤期间最艰巨的挑战,并非来自枯燥的静养或对赛场的渴望,而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午餐和晚餐。
那是一场围绕“以形补形”传统食疗理念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攻防战”。
起初,当她第一次看到食堂阿姨端上来的、炖得软烂油亮、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红烧猪蹄时,她是充满好奇甚至有点小期待的。毕竟,阿姨的手艺一向有口皆碑。
然而,当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一周,她的专属病号餐桌上,准时出现各种形态的“蹄子”和“爪子”时,娇娇的小脸开始垮了下来。
周一:黄豆焖猪蹄。
周二:酱香牛蹄筋。
周三:清炖羊蹄汤。
周四:换口味?来了个卤鸡爪。
周五:回到原点,花生猪脚汤。
周末“加餐”:红烧肘子(阿姨解释:“肘子也是蹄子的一部分嘛!”)
娇娇试图用她最擅长的“科学论证法”进行反击。她捧着平板电脑,找到食堂阿姨,调出精心准备的PPT《论骨骼愈合与胶原蛋白补充的科学途径》,奶声奶气却逻辑清晰地说:
“阿姨,娇娇查过文献啦!骨骼生长需要钙、磷、维生素D和K,还有蛋白质。蹄筋里主要是胶原蛋白,吸收率有限,而且脂肪含量偏高,不利于娇娇控制体脂率哦。我们可以换成牛奶、鸡蛋、鱼肉和豆制品,效率更高!”
食堂张阿姨,这位在国乒队服务了三十年、看着几代队员长大的老师傅,慈爱地摸摸娇娇的头,用不容置疑的温和语气说:“娇娇啊,阿姨不懂那些洋文道理。但老话说了,吃啥补啥!你看这猪蹄,炖得烂烂的,吃了腿脚好,长得快!你看你龙爸爸,小时候也吃这个!”
娇娇把希望寄托在“家长”王楚钦身上。她拽着爸比的衣角,小声抱怨:“爸比,娇娇不想再吃蹄子了……娇娇感觉自己也快变成小蹄子了。”
王楚钦看着女儿泫然欲泣的小模样,心疼得不行,鼓起勇气去找张阿姨商量:“张姨,要不……给娇娇换换花样?”
张阿姨把大勺往锅里一放,双手叉腰:“楚钦!你这当爸的怎么不懂事?孩子伤筋动骨一百天,营养跟不上,落下病根怎么办?这可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智慧!你看这蹄子炖得多好,胶原蛋白都出来了!”
王楚钦败下阵来,灰溜溜地回来,对女儿投去一个“爸比尽力了”的眼神。
娇娇又尝试过“消极抵抗”——比如偷偷把蹄子肉夹给桌下的噗桑玩偶(当然,噗桑不能真吃),或者用蔬菜把蹄子盖住,假装已经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