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一行人押解林渊返京。马蹄踏碎晨霜,寒意沁骨,而沈清璃的心绪却比这天气更冷。
回宫后,林渊被囚于天牢,朝野震动。永熙帝震怒之下,命凤昭华彻查其党羽,一时间,旧贵族人人自危。然而,真正令沈清璃在意的,并非朝堂动荡,而是——璇玑灵鉴所显现的异象。
“龙脉图现,皇陵将启。”
她低声念着镜面浮现的字迹,指尖轻触镜面,似能感受到某种古老而神秘的波动。
回到府邸,她便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反复端详灵鉴。镜中光影浮动,时而化作山川轮廓,时而显现出模糊的宫殿图景,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她忽然想起一事——
昭宁朝开国之初,曾有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据传,太祖皇帝得一奇物相助,方能在乱世中崛起,一统江山。但此物为何?史书上却只字未提,甚至连《太祖实录》也语焉不详。
“难道……便是这璇玑灵鉴?”她喃喃自语。
思索良久,她终于下定决心,要亲自查阅宫廷藏书阁中的古籍。
翌日辰时,她前往长公主府,向凤昭华说明来意。
凤昭华听完后,神色亦是凝重:“若灵鉴真与我朝开国有关,那它的来历恐怕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沈清璃点头:“正因如此,才需从源头查起。”
凤昭华沉吟片刻,终是答应:“我会为你安排进入藏书阁的许可,但那里典籍繁多,且多为禁书,你须谨慎行事。”
两日后,沈清璃身着素衣,悄然入阁。
藏书阁深处,烛火摇曳,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墨香。她翻阅大量典籍,从《太祖纪事》到《先朝遗闻》,再到《秘史残卷》,一页页地寻找蛛丝马迹。
终于,在一本名为《璇玑志》的残书中,她找到了一段隐晦的记载:
“太祖初起,得一宝镜,名曰‘璇玑’。镜有三能:一可察天地气运,二可窥人心机变,三可照古今因果。然此镜非凡品,唯有天命之人方可驭之。镜藏龙脉,关乎国运,不可轻动。”
沈清璃心头一震,再翻几页,却发现关键内容已被人为撕去,唯余断简残篇。
她蹙眉沉思,心中已有猜测——
这璇玑灵鉴,竟与昭宁王朝的龙脉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件法器,更是维系皇权正统的关键之物。难怪历代帝王对此讳莫如深,甚至有意抹除相关记载。
她取出灵鉴,轻轻摩挲镜面,试图唤醒其中隐藏的记忆。
镜面微光流转,忽而浮现出一幅模糊画面——
一座巍峨皇陵,隐于群山之间,碑石高耸,铭文斑驳。陵墓入口处,隐约可见一道符咒封印,而在符咒之上,赫然刻着“璇玑”二字。
沈清璃瞳孔微缩,心跳加快。
她终于明白,灵鉴所言“龙脉图现,皇陵将启”,并非虚言。
若皇陵开启,意味着什么?
她不敢深想。
就在此时,身后传来脚步声。
“如何?”凤昭华缓步走来,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灵鉴上。
沈清璃将残书递给她:“你看这段话。”
凤昭华接过细读,脸色逐渐变得苍白:“原来如此……难怪父皇从未提及此事。”
沈清璃低声道:“若灵鉴所言属实,皇陵一旦开启,恐怕不只是揭开一个秘密那么简单。”
凤昭华沉默片刻,缓缓道:“你是说,可能会动摇国本?”
“不止。”沈清璃抬眸,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若有人妄图借此谋逆,那便是灭顶之灾。”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深深的忧虑。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凤昭华问。
沈清璃收回灵鉴,轻声道:“我要亲自前往皇陵,查明真相。”
凤昭华皱眉:“你可知皇陵所在?”
沈清璃点头:“灵鉴已指引方向,我只需循迹而行。”
“那你可知道,谁最不愿你接近皇陵?”
沈清璃唇角微扬,语气平静:“自然是那些早已窥伺皇权的人。”
凤昭华深深吸了口气,最终道:“我陪你去。”
沈清璃微微一笑:“有你同行,胜算更大。”
夜色渐浓,藏书阁内只剩烛火摇曳,映照出她们坚定的身影。
翌日清晨,一封密信送至沈府,署名却是已故的先太子。
信中只有一句话:
“璇玑照影,凤归何处?”
沈清璃展开信纸,指尖微颤。
她望向窗外,天边霞光初现,似有预兆。
“凤归何处?”她低声呢喃。
旋即,她收起信,转身走入屋内。
铜镜映出她的容颜,温婉而坚毅,一如当年那个不甘命运摆布的少女。
只是如今,她已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闺阁中挣扎求存的女子。
她是沈清璃,是璇玑灵鉴的主人,也是即将揭开昭宁朝最大秘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