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像一只不声不响的猫,悄悄跳进厨房。母亲把昨天记的食谱翻到空白页,笔尖停在“看我们”的后面,犹豫了一下,又写下“看季节”。
父亲已经在院子里拔葱,指尖沾着泥土的清香。孩子拎着一只小篮子,追着一只黄蝴蝶跑,篮子里只有一颗还带着露水的番茄。
“今天吃什么?”孩子问。
“吃面吧。”母亲看向窗外,“天气有点凉。”
“好啊!”孩子眼睛一亮,“我要做一根比我还高的面!”
父亲笑了:“那得看你的手艺了。”
第一幕:和面
母亲把面粉倒进大盆,温水一点点加进去,手指像温柔的波浪,把干与湿揉成一体。孩子学着她的样子,却把面粉抹到了鼻尖上,像只小花猫。父亲在旁边提醒:“水要慢,面要醒。”
第二幕:备料
父亲切葱,母亲剥蒜,孩子则负责把番茄切成“月亮片”。她认真地摆好,却忍不住偷吃了一片,酸得眯起眼睛。
第三幕:煮面
水开了,母亲把醒好的面团拉成长条,再用擀面杖擀薄,最后用刀切成细细的面条。孩子站在一旁,拿着小面团模仿,结果做出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面鱼”和“面星星”。
面条下锅,热气升腾,厨房里弥漫着小麦的甜香。父亲负责调味,酱油、醋、辣椒油按比例倒进碗里,母亲最后撒上葱花。
饭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父亲的碗里有厚厚的卤,母亲的碗里多了几片青菜,孩子的碗里则漂着她亲手做的“面星星”。
“明天吃什么?”孩子又问。
母亲笑着说:“看季节。”
父亲点点头:“看心情。”
孩子眨眨眼:“看我们!”
林砚看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种安定的感觉。原来生活的答案,并不在远方,就在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