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厨房,像一台被点亮的小剧场。
母亲把旧砂锅从橱柜深处请出来,指腹轻触那道细小的裂纹,像在确认一段旧时光是否还能继续。父亲用手背试火候,眼神专注;孩子踮着脚,用筷子在碗沿敲出节拍,等锅里翻滚出“星星”。
第一幕:清炖狮子头
母亲顺时针搅拌肉馅,不回头,让空气慢慢住进去。父亲在一旁计时,小火慢炖。出锅前,母亲舀一勺清汤淋上,轻声说:“让它醒一下。”
第二幕:番茄炒蛋
父亲坚持“先蛋后番茄”,端锅离火再下蛋,口感才“嫩”。母亲最后撒一点糖,提鲜。两个字,是他们多年磨合出的默契。
第三幕:凉拌黄瓜
孩子把黄瓜拍得“啪啪”响,父亲教她“斜切”,母亲提醒“盐要撒均匀”。清脆的声音里,有一家人的参与。
饭桌上,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度。父亲负责“评味”,母亲负责“讲史”,把每道菜的来处讲给孩子听。孩子则负责“命名”,把狮子头叫做“云朵丸子”。
夜深了,母亲把火候、时间、盐糖比例,还有那句“醒一下”,记在食谱的空白处。父亲把砂锅擦干收好。孩子画了三个盘子:“爸爸的嫩”、“妈妈的鲜”、“我的响”。
林砚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所谓“全面”,不是把所有菜都摆满桌,而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明天做什么?”孩子问。
母亲看向窗外:“看天气。”
父亲点头:“看心情。”
林砚笑着合上食谱:“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