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作为音乐制作人的另一面。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令人动容,每一个细节都追求美。他有时会因为一个音符或一个词语而反复推敲,直到满意为止。那种专注和投入,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我也看到了他生活中的一面。他并不是舞台上那个遥不可及的偶像,他也会因为没做好一顿饭而懊恼,会因为找不到喜欢的零食而抱怨,会因为看一部电影哭得稀里哗啦。这些“接地气”的瞬间,让我感觉他离我很近,触手可及。
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桥段的词意争执起来。我认为应该表达一种挣扎后的迷茫,他却坚持应该突出一种寻找希望的坚定。我们谁也不让谁,气氛一度有些僵持。
最后,我忍不住说:“你根本不理解那种被否认、被掠夺的感受,你站在那么高的位置,怎么会懂!”
话说出口我就后悔了,知道自己戳到了他的痛处——他虽然事业成功,但也经历过无数质疑和低谷。
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眸里的光芒也暗淡了一些。我知道自己伤到他了。我正想道歉,他却叹了口气,声音低沉:“嗯嗯嗯,也许我不全懂,但我也曾经历过被否定、被遗忘的时刻。那种滋味……很不好受。”
他没有继续争辩,只是默默地拿起吉他,弹奏了一段旋律,那旋律悠扬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听着这段旋律,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漫长黑夜中独自坚持的身影。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他不仅是我的守护神,他也有自己的脆弱和不容易。我们并非两个世界的人,而是两个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挣扎、努力,渴望被理解和认可的灵魂。
“对不起,”我轻声道歉,“我不是那个意思。”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复杂,但很快又恢复了温柔。他放下吉他,走到我身边,伸出手,轻轻揉了揉我的头,像安抚一只受伤的小动物。
“没关系,”他说,语气带着一丝宽容,“我知道你压力很大。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只是摸索的方向不同。”他顿了顿,清净明亮的眼眸里重新燃起了光芒,“但我相信,只要坚持,总能找到属于我们的那颗星。”
他的触碰像电流一样穿过我的头皮,让我整个人都僵住了。这是我们第一次有这样亲密的肢体接触,虽然只是揉头,但其中的温暖和安抚,却让我心跳漏了一拍。
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起来。我们不再只是“房东与租客”或“合作对象”,更多时候,我们像是一对最默契的朋友,甚至……更进一步。
我们会在深夜一起分享同一盒冰淇淋,会在周末一起去看一场电影,会在天气好的时候一起去公园散步。他会很自然地帮我整理凌乱的桌子,我会很习惯地为他冲一杯他喜欢的咖啡。
那些曾经小心翼翼保持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我开始习惯他的存在,习惯房间里有他的气息和旋律声。他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宋亚轩,而是那个会在我生病时递上热水、会在我难过时给我一个拥抱的“小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