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阳春面,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鸡蛋丝。虽然简单,但在这深夜,却显得格外诱人。饥肠辘辘的我接过碗,闻到扑鼻的香气,眼眶又有些湿润了。
“谢谢……”我的声音有点哑。
“谢什么,”他语气轻松了一些,“吃吧,吃早点休息。”
我端着碗回到房间,一口一口地吃着面,暖流从胃里一直蔓延到心底。原来,被人照顾的感觉这么好。这碗面,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守护。
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房间门口放着一杯温热的牛奶和一张便签纸,上面写着:“早安,记得吃早饭。——宋亚轩”。
这样的日常细节渐渐多了起来。他会在我熬夜赶稿时送来咖啡或热牛奶;会在我灵感枯竭烦躁不安时,轻轻弹奏一段舒缓的旋律;会在我下班回家时,问一句“饿了吗?要不要一起做饭?”
我们的关系,从“房东与租客”和“合作对象”,慢慢变成了“室友”,再到一种更微妙的、带着温度的陪伴。
有一次,我工作遇到点麻烦,心情极度郁闷。下班回家,看到宋亚轩在客厅摆弄他的吉他。我没精打采地换鞋,他抬头看了我一眼,清净明亮的眼眸里带着询问:“怎么了,看起来不太开心?”
我本来不想说,但对上他关切的眼神,鬼使神差地把事情说了出来。他放下吉他,认真地听我倾诉,没有打断,也没有评判。等我说了,他才温和地开口:“嗯嗯嗯,我知道了。”
然后,他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拿起吉他,开始弹唱。他唱了一首我从未听过的歌,旋律温暖而坚定,歌词仿佛在描述不屈的生命力,在风雨中依然向上生长。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感染力,带着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
我静静地听着,不知不觉间,内心的阴霾被一点点驱散。一曲终了,他放下吉他,朝我笑了笑:“怎么样?好听吗?”
“嗯,很好听。”我轻声说。
“这是我最近写的一段旋律,还没填词。”他看着我,“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样的故事?”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不仅在用他的方式安慰我,更在邀请我参与到他的创作中。这种信任和认可,比任何安慰都更有力量。
我看着他,那双清净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鼓励的光芒。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把他当作那个遥远的、光芒万丈的宋亚轩,他更像是我的守护神,在我需要时,总能用他的温柔和才华,为我点亮前行的路。
“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我看着他,认真地说,“在困境中,依然坚持,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他听,眼眸微微弯起,笑容像萨摩耶一样温暖治愈:“好,那我们一起,把它变成一个故事。”
我们的合作从那个晚上正式开始了。我开始为那段旋律填词,他则根据我的词调整旋律和编曲。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待在那个小小的“工作室”里,讨论歌词的意境,推敲每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