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台的金属地板在冬夜里泛着冷光,晨曦的指尖轻轻敲击着记录本,节奏与射电接收器传来的脉冲信号微妙地重合。初阳调试设备的背影在仪器屏幕的蓝光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微微弓着背,毛衣袖口因为反复摩擦而起了细小的毛球。
"信号强度在提升。"初阳的声音混着电流杂音,"但波形里多了干扰。"
晨曦凑近频谱仪,屏幕上的绿色波纹在某个频率区间突然变得密集,像是被某种外力扰动。她伸手调整滤波参数,噪声逐渐褪去,露出一段奇特的谐波——不是35721小行星的规律脉冲,而是一种近乎音乐的频率起伏。
"这不是自然信号。"晨曦皱眉,"像是......人为调制的。"
初阳的钢笔悬在记录本上方,墨水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他的目光扫过设备面板,最终停在晶体谐振器的连接线上——那里有一处几乎不可见的松动。
"是谐振器的反馈。"他低声说,"晶体在特定温度下会产生谐波振荡。"
窗外,双子座流星雨的峰值时刻即将到来。初阳调整天线仰角时,晨曦注意到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块改装过的电子表,表盘不是数字,而是实时显示的35721小行星轨道参数。表带内侧刻着一行小字:"信号延迟容忍度:26分钟"。
"看。"初阳突然指向天空。
一颗火流星划破夜幕,金绿色的尾迹在电离层中持续燃烧,远比普通流星明亮。几乎同时,接收器的扬声器爆发出强烈的噪声,随后是一段清晰的音频信号——不再是摩尔斯电码,而是一段钢琴旋律的片段,音符被拉长到近乎失真。
晨曦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这是......"
"肖邦的《夜曲》。"初阳的声音很轻,"降E大调,Op.9 No.2。"
频谱仪上的波形此刻展现出惊人的规律性,每一个音符都对应着特定的频率峰值。初阳迅速调出数据库比对,屏幕显示这段旋律与35721小行星的轨道周期存在数学关联——每个音符的持续时间,恰好是信号从远日点传到地球所需时间的整数分之一。
"不是干扰。"晨曦的指尖触碰屏幕,波纹在她的指腹下微微荡漾,"是有人把音乐编码进了信号里。"
初阳沉默地拆下晶体谐振器的外壳。在电路板的夹层中,晨曦发现了一片微型储存卡——那不是原厂部件,而是后来手工焊接的改装。
"你早就知道?"
"只是假设。"初阳的睫毛在仪表盘微光中投下细密的阴影,"晶体谐振器不仅是接收装置,也可以成为载体。"
他将储存卡插入电脑,屏幕上跳出几十个音频文件。每一个文件名都是日期,从去年九月开始,直到今天。初阳点开最早的录音——
沙沙的背景噪声中,传来晨曦清晰的声音:"测试......1、2、3......信号接收是否正常?"
这是她第一次操作射电望远镜时的试音。而接下来的文件里,有她在天文台哼过的旋律,解数学题时的自言自语,甚至还有她某次打喷嚏的声响——全部被转换成电磁信号,悄悄混入35721的日常数据流中。
"所以这三个月......"
"每次观测,我都会存一点进去。"初阳的镜片反射着屏幕的蓝光,"像漂流瓶。"
窗外,流星雨的余晖渐渐稀疏。最后一颗火流星划过天际时,接收器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宇宙背景辐射的沙沙声。晨曦拿起那枚改装过的晶体谐振器,金属表面刻着极小的字:"当所有频道沉默时,这里仍有存档的频率。"
初阳的手轻轻覆上她的指尖,两人的体温在冰冷的观测台里形成微小的温差电流。他的掌心里,静静躺着一块未改装的晶体——纯净的、只属于接收者的那一半。
"明年夏天,"他的声音混着接收器最后的噪声,"即使相隔4.3光年,这个频率也会持续。"
晨曦的回应被新的流星雨淹没。但接收器捕捉到了,并将它转化为一段新的波纹,永远存入那颗旋转于深空的小行星信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