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鸾归路过时只说了句"再加两组",全场瞬间鸦雀无声,五秒内所有球台爆满。
昨天更离谱。体能师再三强调放松的重要性,梁靖崑还是偷懒少做了两组拉伸。木鸾归扫了他一眼:"你右膝积液超标0.3毫升。" 梁靖崑当场跪着做完剩余动作。
最戏剧性的是今早的战术会。主教练讲解新阵型时,王楚钦在底下开小差。木鸾归用笔敲敲桌面:"王楚钦。"
就三个字,小王同志直接起立鞠躬:"鸾归我错了!" 速度快得让教练手里的激光笔掉在地上。
"所以..."木鸾归擦着球拍,"我说话比哨子好使?"
她想起更早的事。翎动青训营有个刺头男孩,摔拍子骂裁判,所有教练束手无策。她当时正在隔壁场热身,闻声走过去,还没开口,那孩子自动立正:"鸾归姐...我马上捡!"
连她自己都愣住:"我这么可怕?"
"不是可怕,"刘国梁后来解释,"是权威。"
这种权威体现在方方面面。食堂阿姨给她打菜手不抖,队医给她按摩多按十分钟,甚至赞助商送样品都挑她训练时送来——因为"木总点头才算数"。
某次海外比赛,随队翻译生病,她临时用德语和裁判交涉判罚问题。对方听完不仅改判,还追加了对手警告。事后才知道,那裁判是出了名的固执。
"您当时说什么了?"助理好奇。
"就说'规则第7章第3条'。"她莫名其妙,"很难记吗?"
但真正让她自我怀疑的,是李锐的成长速度。那孩子每次技术突破,都源于她随口一句指点。上周她只是说了句"反手可以更贼",李锐三天后就在队内赛打出鬼神难测的旋转球。
"我教人...好像比打球有效率?"她对着空气发问。
答案很快来了。周五队内考核,她代替请假的数据分析师坐镇监控台。原本散漫的氛围在她敲下第一个回车键时彻底改变——全体队员像被上了发条,连呼吸节奏都同步了。
考核结束,刘国梁看着报表目瞪口呆:"平均失误率降了5%!鸾归你施法了?"
她低头看记录:"就说了'第3球台动作变形'、'第5球台预判慢了'..."
"问题是你同时盯了八个台啊!"教练快哭了,"我们得三个教练分工盯!"
当晚,她收到翎动俱乐部的年度报告。青训营学员晋升率同比提升40%,备注栏写着:"木总每月巡视一次的效果。"
她盯着数据看了很久,突然给助理发消息:"帮我约运动心理学课程。"
"您要学心理战术?"
"不,"她回复,"学怎么当个正常的运动员。"
可惜失败了。课程第三天,老师让她示范"温和指导",她对着扮演队员的助教说:"手腕角度错5度,加练50组。"
助教当场哭出来:"老师!她眼神像在给我做解剖!"
结业评语是:"建议专攻管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