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建议在三天后的世界杯备战中得到验证。主力队员接连出现心态波动,教练组轮番上阵收效甚微。木鸾归被拉去当"秘密武器"。
她没谈心,没鼓励,只做了两件事:
把每人最惨的输球视频剪成集锦循环播放;
在更衣室贴上对手的获奖感言截图。
48小时后,全体队员燃起"要撕碎对手"的斗志。心理教练捧着破碎的沙盘追问:"您到底怎么做到的?"
她认真思考:"让他们记住疼?"
最绝的是,这种"木氏管理法"开始外溢。某次商业活动,合作方拖延付款,商务总监磨破嘴皮没用。木鸾归路过时问了句:"合同第6条第2款怎么说的?"
对方财务总监当场签支票:"马上付!"
助理后来发现,那条款写的是"逾期需支付300%违约金"。
"鸾归,"王楚钦某天忍不住问,"你其实喜欢管人对吧?"
她愣住,看向场边——李锐正按她昨天的指导加练新战术,小队员们乖乖排队等点评,连刘国梁都在参考她的训练计划。
球拍在掌心转了一圈,她轻声答:"可能吧。"
但下一秒,发球机响起。她跃起击球的瞬间,眼睛亮得像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也许,有些人天生就要在创造规则的同时,打破规则。
就像此刻,她边打多球边用耳机指挥青训营直播课。球台这边是运动员的木鸾归,电波那端是教练的木鸾归。
而世界乒坛,正被迫习惯这种分裂的统一。
国乒队训练馆的黄昏,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木鸾归独自站在空荡的球台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台面。发球机已经停了,但她的目光还钉在对面墙壁的靶心上,像在寻找某个不存在的落点。
王楚钦第一个察觉到不对劲。他刚结束加练,看见木鸾归对着战术板发呆——那上面画着复杂的阵型图,可她的笔尖悬在半空,久久没有落下。
"鸾归?"他试探着喊了一声。
木鸾归回过神,眼神有瞬间的恍惚:"你说...我是不是去当教练会更好一些?"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让整个训练馆瞬间安静。正在收拾器材的梁靖崑僵在原地,孙颖莎手里的球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刘国梁从办公室冲出来:"鸾归你..."
"我算过了,"她转身,语气平静得像在分析数据,"如果专职做教练,三年内能把队里平均胜率提升8%。大满贯概率..."她顿了顿,"至少多三个。"
空气凝固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那是用她自己的职业生涯换来的。
"不行!"王楚钦突然吼出声,"鸾归你猜多大!你的年龄比我们几个都小,也没有影响太大的伤!你还能打很对冠军!"
梁靖崑冲过来抢战术板:"我们不要这种大满贯!要拿也是跟你一起拿!"
孙颖莎红着眼圈拽她袖子:"我没退役前也不准你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