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把身影拉长时,她忽然想起倪夏莲之前跟自己说的话:"球拍是桨,赛场是海,划一辈子也靠不了岸——那就漂着呗。"
漂着。多好。
就像此刻,她听着身后年轻队员的喧闹,看着远处翎动大厦的灯光,掌心球拍的触感真实滚烫。
够了。能打球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至于那些噪音?不过是球撞拍时的伴奏罢了。
马龙第N次在更衣室对着退役申请单发呆。钢笔悬在"退役原因"栏上方,墨水滴晕开一小片阴影。
"龙队,"王楚钦探头,"鸾归喊合练!"
马龙匆忙把申请表塞进柜子底层。推开训练馆门时,他看见木鸾归正同时给三个队员喂多球。二十多岁的姑娘步伐轻盈得像没沾地,反手爆冲的力道震得球网颤动。
"龙哥,"木鸾归突然转头,"你来看看这个球。"
她演示的正是马龙巅峰期的招牌技术——正手位小三角突击。球速不快,但落点刁钻到毫米级。
"手腕再收点。"马龙下意识指导。
木鸾归点头,连续打出五个复制版。最后一球甚至加了新变化,擦网后诡异侧跳。
"您二十多岁时,"她擦着汗,"也这么打?"
马龙怔住。他三十多岁的身体早已告别这种极限控制,可二十多岁的木鸾归眼里闪着光,像在说:这招还能再精进十年。
当晚技术复盘会,马龙心神不宁。屏幕播放他最近比赛录像时,某个回球稍显疲软。刘国梁还没开口,木鸾归突然暂停画面:"这里,龙哥故意收力了。"
全场愣住。
"对手是左手将,"她放大击球点,"您让了0.3秒启动时间。"
马龙指尖发凉。这细节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却被木鸾归一眼看穿——就像看穿他那些关于"给年轻人让路"的漂亮借口。
"三十多怎么了?"散会后,木鸾归在走廊堵住他,"倪夏莲阿姨六十多岁还在打奥运预选赛。"
马龙苦笑:"鸾归,不是谁都像你..."
"我?"她挑眉,"上周膝伤复发,打封闭上的场。"
马龙震惊。他记得那场比赛,木鸾归横扫对手,赛后还加练了两小时。
"疼吗?"他哑声问。
"疼。"她答得干脆,"但比退役后悔强。"
这句话像锤子砸在马龙心上。他想起上周青训营,有个孩子怯生生问他:"马龙叔叔,您还会打多久?"当时他敷衍说"看状态",现在却品出逃避的滋味。
转折发生在队内对抗赛。马龙对阵上升期的李锐,苦战七局落败。赛后他习惯性想说"年轻人真厉害",却见木鸾归正拉着李锐复盘:"赢是赢了,但马龙让了你两个关键分。"
李锐愣住。
"他二十年的大赛经验,"木鸾归敲战术板,"你再学十年都学不完。"
马龙站在阴影里,眼眶发烫。
那晚他翻出柜子里的退役申请,揉成团扔进垃圾桶。转而打开翎动研发中心发来的邮件——关于"老将体能维持方案"的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