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诡变: 木鸾归的发球和搓球旋转变化莫测,时而是极转的下旋,时而是不转球,时而带有侧旋,让孙颖莎在接发球环节就感到极其别扭,失误开始增多。
落点控制: 她的回球仿佛长了眼睛,总是打在孙颖莎最难受的位置——刚侧身准备正手,球就送到反手位;刚后退准备拉球,球就是个浅短的台内球。孙颖莎被调动得满场飞奔,有力使不出。
节奏掌控: 木鸾归时而突然加速,打乱孙颖莎的节奏;时而又用慢节奏的控球来消磨对方的耐心。一张一弛,将比赛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孙颖莎打得非常憋屈。她充沛的体能和强大的正手火力,在木鸾归这种“棉花裹铁”的打法面前,很难找到持续输出的机会。她试图加大搏杀力度,但木鸾归的防守密不透风,总能将她凶猛的进攻巧妙化解,并随即发动更凌厉的反击。
暂停休息时,孙颖莎擦着汗,眼神里充满了焦急和无奈。她看了一眼对面气定神闲喝着水的木鸾归,又瞥了一眼看台上那些眼巴巴望着她的外协选手们,压力倍增。
木鸾归则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轻轻活动着右臂。蒯曼造成的消耗是实打实的,她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每一分力气。但她的眼神依旧冷静,大脑飞速运转,计算着下一局的战术。
看台上,那些为孙颖莎加油的外协选手们,声音也逐渐小了下来。她们发现,木鸾归并没有像她们期望的那样,因为体力问题而显出疲态或被孙颖莎的力量压制。相反,她展现出了另一种更令人绝望的统治力——一种建立在绝对技术底蕴和比赛智慧之上的、游刃有余的掌控感。
伊藤美诚皱着眉头对早田希娜说:“木的节奏……太难受了。” 早田希娜也面色凝重地点点头:“她好像在告诉所有人,赢球,不一定非要靠蛮力。”
第一局,木鸾归以11:7的比分相对轻松地拿下。
孙颖莎的“以逸待劳”战术,在木鸾归绝对的技术优势面前,似乎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木鸾归用一场技巧的盛宴告诉所有人:即便不在最佳身体状态,她依然是那个无法轻易逾越的乒乓球女王。
然而,比赛才刚刚开始。孙颖莎绝不会轻易放弃,她必然会调整策略,寻找新的突破口。这场决赛的胜负,依然充满悬念。木鸾归的“技巧堡垒”,能否顶住孙颖莎后续的疯狂反扑?
第一局的失利,让孙颖莎彻底清醒。她意识到,鸾归姐今天打定了主意要“避实就虚”,用技术和节奏拖垮自己。如果继续被带入对方的节奏,自己充沛的体能优势将毫无用武之地。
局间休息时,孙颖莎猛灌了几口水,眼神变得异常锐利。
第二局一开始,孙颖莎的战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不再追求复杂的线路组合,而是化繁为简,将比赛拖入最简单、最原始、也最消耗体力的模式——中远台强力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