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顺着"志远科技伦理基金会"的玻璃幕墙蜿蜒而下,将陆家嘴的钢铁森林晕染成模糊的水彩画。陈静站在窗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份刚签完字的评估报告,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干得格外慢。
"陈主任,'深瞳'项目团队已经到了。"助理小林轻声提醒。
陈静转身时已经换上了那副标志性的冷静表情,黑色西装裙包裹着她纤细却挺拔的身姿,像一把收在鞘中的利刃。"带他们去三号会议室。"
三号会议室的灯光调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投影显得暗淡,又不至于刺眼。陈静走进去时,一个穿着浅蓝色衬衫的年轻男人正背对着门调试设备,袖子随意挽到手肘,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
"杨总工,我们陈主任来了。"小林出声提醒。
那人转过身来,陈静微微一怔。资料上写着杨阳28岁,但眼前人看起来更年轻,眼睛亮得像是能穿透人心。他快步走过来伸出手:"陈主任,好久不见,我是'深瞳'项目的杨阳。"
他的手掌干燥温暖,握力坚定却不让人感到压迫。陈静礼节性地回握,迅速抽回手,感觉眼前的人有点熟悉的感觉:"请开始吧,我对你们系统的伦理风险评估很感兴趣。"
杨阳的笑容没有丝毫减弱,转身点开投影。屏幕上立刻呈现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图。"'深瞳'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微表情捕捉和生理指标分析,实现情绪状态的精准识别。"
陈静的目光迅速扫过图表,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当杨阳讲到系统在心理健康筛查中的应用时,她突然抬头:"你们的情绪分类标准是什么?"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杨阳的眉毛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随即展开更详尽的图表:"我们参考了心理学主流理论,但确实存在文化差异带来的偏差问题。"
"这正是我担心的。"陈静的声音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你们如何确保不会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正常反应标记为负面情绪?比如一个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工人,他的生理指标波动是否会被误读为愤怒?"
会议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基金会的几位年轻研究员交换着眼色,这种直接的质疑在评估会议中并不常见。
但杨阳的眼睛却亮了起来,他向前迈了一步,距离陈静更近了些:"陈主任,您的问题太精准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加掩饰的兴奋,"这正是我们研发后期遇到的最大痛点!"
陈静不着痕迹地向后靠了靠,拉开距离。她习惯了专业层面的交锋,但这种直白的热情让她感到一丝不适。尤其是当杨阳灼热的目光锁定她时,那种被看穿的感觉让她本能地想要筑起防御。
"我们正在引入动态环境校准因子,"杨阳继续道,手指在屏幕上划出几道轨迹,"但坦白说,这还远不够完美。所以——"他突然转向陈静,嘴角扬起一个近乎挑战的笑容,"我们特别需要像您这样既懂技术又懂伦理的专家来把关。"
陈静的笔尖在纸上顿了一下,留下一个小小的墨点。她抬起头,用最平静的语气说:"杨总工过誉了。我们还是聚焦具体评估方案吧。"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的一家便利店里,乔安娜正专注地倾听一位中年女性的叙述。她穿着米白色西装套裙,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整个人像一把出鞘的剑,锋利而明亮。
"王女士,您丈夫的行为已经构成家庭暴力。"乔安娜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新芽基金会会全力支持您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便利店的玻璃门被推开,冷风卷着雨水的气息扑进来。乔安娜余光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向咖啡机,她下意识抬头,然后整个人僵住了。
张鹏。志远科技的前法律顾问,曾经那个在董事会上为她据理力争的人。此刻他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衬衫,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前,正机械地操作着咖啡机。
乔安娜的思绪瞬间回到一年前那个混乱的夜晚。志远科技轰然倒塌,张鹏是少数几个站出来保护普通员工利益的人。后来听说他去了南方,没想到会在这里重逢,而且看起来...处境艰难。
张鹏似乎感应到了什么,突然转头。两人的目光在嘈杂的便利店里相撞,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秒。乔安娜看到惊讶、尴尬、苦涩在他眼中飞快闪过,最后凝结成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她迅速调整表情,重新转向当事人:"我们继续刚才说的财产分割问题..."声音平稳得仿佛刚才的停顿从未存在。
玻璃门再次开合,乔安娜用余光看到张鹏匆匆离去的背影消失在雨幕中。她的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无意义的痕迹,心里某个地方轻轻抽动了一下。
雨越下越大,敲打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基金会明亮的会议室里,陈静正用专业术语筑起高墙;而在便利店冰冷的灯光下,乔安娜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懈可击的专业面具出现了一丝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