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永闯诗集
本书标签: 轻小说 

《菩萨蛮·别情》

永闯诗集

寒蝉声咽霜天暮,长亭古道离人驻。执手泪盈眶,无言愁断肠。

残阳铺水皱,别绪浓如酒。此去山万重,相思寄远鸿。

作者:永闯

《菩萨蛮·别情》译析

一、原文翻译

寒蝉在暮色笼罩的霜天里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外、古道边,即将分离的人停驻在此。两人紧握双手,泪水溢满眼眶,相对无言,心中的哀愁几乎要将肝肠寸断。

残阳的余晖洒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离别的愁绪浓烈得如同醇厚的美酒。此番离去,相隔千山万重,只能将相思之情寄托给远飞的鸿雁,希望它能带去我的思念。

二、赏析

(一)悲景衬情,勾勒凄凉离别画卷

《菩萨蛮·别情》以“别情”为题,直抒主题。词人通过选取寒蝉、霜天、暮霭、长亭、古道等极具悲情色彩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离别画卷,以景衬情,将离别的哀愁渲染得淋漓尽致。

开篇“寒蝉声咽霜天暮,长亭古道离人驻”,词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营造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寒蝉声咽”从听觉角度切入,寒蝉的悲鸣本就带着几分凄切,一个“咽”字更是将蝉鸣的断断续续、有气无力展现得栩栩如生,仿佛连寒蝉都在为离别而哀伤;“霜天暮”从视觉与触觉角度描绘,暮色笼罩下的霜天,寒意阵阵,给人清冷、萧瑟之感。“长亭古道”作为传统诗词中经典的送别场景,承载着无数离人的愁绪,“离人驻”三字简洁地交代了人物的状态——即将分别的人在此停驻,未言离别,却已将离别的沉重氛围烘托而出 。

“执手泪盈眶,无言愁断肠”则将镜头聚焦于离别之人。“执手”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出两人之间不舍的深情,紧紧相握的双手仿佛想要抓住即将流逝的相聚时光;“泪盈眶”直观地表现出离别的悲痛,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是情感即将决堤的前兆;“无言愁断肠”更是将离别的哀愁推向极致,此时千言万语都化作沉默,唯有内心的愁绪如断肠般疼痛,无声胜有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离别的无奈与痛苦 。

(二)意象交织,构建深沉情感意境

词人巧妙地运用一系列意象,构建起深沉而富有层次感的情感意境。自然意象方面,“寒蝉”“霜天”“暮”“残阳”“水”等,共同营造出清冷、衰败的氛围。“寒蝉”象征着凄楚与哀怨,“霜天暮”点明季节与时间,暗示着生命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残阳”不仅代表着一天的结束,其微弱的光辉也暗含美好事物即将消逝之意,“铺水皱”则通过残阳映照下水面的涟漪,将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水波,使情感更加具象化 。

人文意象中,“长亭”“古道”作为传统的送别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带离愁别绪;“执手”“泪”等描写人物动作与状态的意象,直接展现出离别的不舍与悲伤;“远鸿”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传递书信,词人以“相思寄远鸿”,赋予鸿雁以情感寄托的功能,拓展了情感表达的空间,让思念之情有了传递的载体 。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虚实相生,既描绘出真实的离别场景,又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融入其中,构建出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空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离别的现场,感同身受。

(三)情感递进,诉说离别相思之痛

全词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细腻地展现了从离别前的氛围渲染,到离别时的悲痛难舍,再到离别后的相思寄托的情感脉络。上阕前两句“寒蝉声咽霜天暮,长亭古道离人驻”,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为离别奠定了凄凉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即将离别的压抑氛围 。

“执手泪盈眶,无言愁断肠”则将情感推向第一个高潮,通过对人物动作与神态的刻画,直接展现出离别时的悲痛与不舍,此时两人的情感在无声中达到顶点 。

下阕“残阳铺水皱,别绪浓如酒”,词人以景写情,借残阳下的水波荡漾,喻指内心起伏的愁绪,“别绪浓如酒”则进一步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强调离别的愁绪如同美酒般浓烈,难以消解 。

最后“此去山万重,相思寄远鸿”,将情感延伸到离别之后。“山万重”点明两人相隔距离之远,未来相见之难,更添一层哀愁;“相思寄远鸿”则表达出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要将这份思念寄托给鸿雁,让情感在无奈中又多了一份执着与期待,将离别的相思之痛推向更深层次 。

(四)艺术特色,彰显词牌经典韵味

1. 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从格律上看,《菩萨蛮》词牌格律严谨,本词严格遵循平仄与押韵规则。上下阕各四句,每两句一韵,平仄转换,韵脚和谐。如“暮”“驻”押仄声韵,“眶”“肠”押平声韵,平仄交替,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同时,词句间对仗工整,如“寒蝉声咽”对“霜天暮”,“残阳铺水”对“别绪浓如酒”,增强了词作的形式美与韵律美 。

2. 语言凝练,含蓄隽永:词人语言凝练简洁,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如“执手泪盈眶,无言愁断肠”,短短十字,便将离别时的动作、神态与内心感受刻画得入木三分;“别绪浓如酒”以简洁的比喻,将抽象的愁绪生动地展现出来。整首词含蓄委婉,没有直白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意象与场景的描绘,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离别的深情,尽显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

3. 化用典故,底蕴深厚:词中“长亭古道”化用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及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等经典词句,这些典故的化用,不仅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也让读者在熟悉的意象中更易引发情感共鸣,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五)现实意义,引发情感共鸣与思考

《菩萨蛮·别情》所传达的离别与相思之情,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因求学、工作、生活等原因与亲人、朋友、爱人分离的情况十分常见,词中描绘的离别场景与情感,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唤起内心深处对离别的不舍与对亲友的思念 。

同时,词中对离别的刻画,也让我们更加珍视相聚的时光。它提醒着我们,在与重要的人相处时,要珍惜每一个瞬间,不要等到离别时才追悔莫及。此外,“相思寄远鸿”所表达的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与情感寄托,在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虽然传递思念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情感的本质是相通的,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表达,依然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对情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

《菩萨蛮·别情》以其悲景衬情的手法、交织的意象、递进的情感、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深刻的现实意义,成为一首极具感染力与艺术价值的词作。它如同一幅细腻的离别画卷,一曲凄婉的情感乐章,跨越时空,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展现出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

上一章 《如梦令·别绪》 永闯诗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鹧鸪天·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