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泛黄时,兴亡几弈棋。
烽烟埋将相,史册载褒贬。
功过千秋论,是非一局棋。
掩卷长嗟叹,青山自不移。
作者:永闯
这首《读史》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读史时的深沉感悟,将历史的厚重与哲思融入短短四十字,余味悠长。
以“棋”喻史,道尽兴亡无常
诗中两次以“棋”作比——“兴亡几弈棋”“是非一局棋”,精准点出历史的戏剧性与无常感。棋局的起落胜负,恰如王朝更迭、世事变迁:曾经的盛世王朝可能在烽火中崩塌,显赫的将相或许在乱世中湮没(“烽烟埋将相”),而这一切兴衰荣辱,最终都被浓缩进泛黄的史册,任由后人评判(“史册载褒贬”)。这种比喻既显历史的残酷,又含一种旁观者的清醒。
功过是非,留与岁月评说
“功过千秋论,是非一局棋”两句,道破历史评价的本质:当下的“功”可能成为后世的“过”,一时的“是”或许沦为他朝的“非”。历史没有绝对的定论,就像棋局的胜负难料,评判的标准总随时代流转。这种视角跳出了对具体史事的纠结,上升到对历史评判本身的反思,透着读史人的通透。
掩卷长叹,青山见证永恒
末句“掩卷长嗟叹,青山自不移”是全诗的升华。当合上书卷,为历史的沧桑感慨万千时,窗外的青山依旧矗立——它见证了无数兴亡、看透了太多是非,却始终沉默无言。这种“青山不移”与“兴亡无常”形成强烈对比,既暗含对历史循环的无奈,也传递出一种超越具体兴衰的豁达:个体的功过、王朝的更替终会消散,唯有自然与时间的永恒,能给人以沉静的力量。
全诗以“竹简泛黄”起笔,以“青山不移”收尾,从具体的读史场景切入,层层递进,将个人感慨与历史哲思融为一体,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尽显读史时的苍茫与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