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隐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  权谋 

登基之路

隐锋录

春寒料峭的京城笼罩在薄雾中,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枝头刚抽出新芽,却掩不住石板路上未消的暗红血渍。萧砚身披玄色龙袍,踏着先帝遗留下的汉白玉台阶,缓缓走向金銮殿。九只鎏金螭吻在屋脊上昂首嘶鸣,檐角铜铃随风轻响,恍惚间竟与当年醉仙阁的檐铃重叠。

"吾皇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中,萧砚的目光扫过丹墀下俯首的群臣。左侧为首的太傅白发苍苍,正是当初阻挠追封苏明渊与夜无殇的老臣;右侧新晋的御史中丞捧着笏板,袖中藏着宁王余党的弹劾密折。他想起昨夜在御书房挑灯夜战的情景——案头堆着苏明渊留下的罪证密档,和夜无殇战死前最后的请战书。

"朕今日登基,当以新政立威。"萧砚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惊起梁间栖息的寒鸦,"自即日起,减免三年赋税,开仓赈济灾民,凡在战乱中殒命的将士,皆赐厚葬。"群臣中响起此起彼伏的称贺,唯有他知道,这些政令不过是开始。

深夜的御书房烛火通明,萧砚展开一卷泛黄的卷宗。这是苏明渊生前整理的《宁王罪证录》,每一页都浸染着少年咳血时的痕迹。当他翻到"苏府灭门案"那章,指腹抚过"宁王构陷"四个朱砂大字,窗外突然惊雷炸响。闪电照亮墙壁上悬挂的玄色披风——那是夜无殇战死时穿的战甲,至今仍残留着未洗净的血渍。

"传刑部尚书、大理寺卿。"萧砚将卷宗重重拍在案上。当两位重臣匆匆赶来时,正见新皇握着狼毫,在空白圣旨上疾书:"彻查苏明渊家族蒙冤一案,以及沈清月坠楼真相。"墨迹未干,太傅的劝谏声已在门外响起:"陛下,苏相当年获罪乃是先帝钦定......"

"先帝亦会犯错。"萧砚掷下笔,墨汁溅在宣纸上,宛如一朵盛开的血莲,"况且,朕要查的不只是一桩旧案,更是朝堂上那些装聋作哑的人。"他想起苏明渊临终前咳着血将密档塞进自己怀中的模样,想起夜无殇倒在血泊中仍紧攥着断玉的手,胸中腾起无法压抑的怒火。

然而阻力远超想象。朝堂上,老臣们以"维护先帝圣明"为由百般阻挠;民间,宁王余党散布谣言,称苏明渊是罪臣之后,夜无殇又是一个被主求荣的人,连他所爱的人也是水性杨花。萧砚看着御史台如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折,突然冷笑一声,将这些奏章尽数投入火盆。跳动的火焰中,他仿佛看见情报司的孤灯下,苏明渊咳着血整理情报的身影。

最终,追封之事在重重压力下不了了之。但萧砚并未放弃。他暗中设立"清风司",直属皇帝管辖,专门彻查陈年旧案。当第一批调查人员带着确凿证据跪在御书房时,萧砚看着卷宗上"宁王勾结外敌,诬陷忠良"的铁证,终于落下了自登基以来的第一滴泪。

三个月后,京城百姓在城门处看到新贴的皇榜。苏明渊家族沉冤得雪,被追认为"忠烈之家";沈清月的清白得以昭告天下。虽然没有正式的追封爵位,但萧砚命人在皇家陵园为二人修建衣冠冢,亲题碑文:"虽无封侯之位,却有功于社稷;纵未载于史册,亦当铭于人心。"

登基大典后的第一个清明,萧砚微服出巡。他站在苍狼谷的衣冠冢前,将半块玉佩放在苏明渊的墓碑前——那是少年临终前交还的信物。山风掠过墓碑,恍惚间传来熟悉的咳嗽声,和少年倔强的誓言:"此仇不报,誓不为人。"远处,夜无殇的墓碑前,一束新鲜的杏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宛如沈清月当年别在发间的那朵。

上一章 血色黎明 隐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故人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