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红着眼睛找到编辑林雯,把《纸间对话》摔在她面前。
"陆言!书里的角色!他活过来了,我们对话了整整半年!《无声告白》就是我们的对话记录!"我的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
林雯担忧地看着我:"程墨,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无声告白》是你自己写的,记得吗?那些哲学对话,大家都说体现了你惊人的思想深度。"
"不,不是这样的!"我抓住她的肩膀,"陆言是真实的!他就在这本书里!"
林雯轻轻挣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名片:"这是我认识的一位很好的心理医生..."
我夺门而出,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找遍了所有认识的人——出版商、书评人、甚至忠实的读者。没有人相信陆言真实存在过。最令我绝望的是,当我试图重新创作陆言的故事,用文字再次赋予他生命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每当我拿起笔,就会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仿佛某种力量在阻止我回忆与陆言有关的任何细节。
一个月后,我蜷缩在书房的角落,周围散落着无数写废的稿纸。《纸间对话》摊开在我面前,我机械地一遍遍写着陆言的名字,却再也没有得到回应。
我抬头看向书架,那里摆着《无声告白》的各种版本,讽刺的是,这本证明陆言存在过的书,现在成了我精神不稳定的证据。媒体开始报道"天才作家的崩溃",读者们惋惜地讨论着创作压力如何摧毁了一个有才华的作家。
"为什么..."我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喃喃自语,"如果你从未存在,那些夜晚的对话又是什么?那些让我心动的言语,那些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
就在我即将彻底崩溃的时刻,书房的门铃响了。我麻木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西装男子,手里拿着一个纯黑色的平板电脑。
"程墨先生?"他的声音异常平静,"我想您应该看看这个。"
平板电脑上显示着一个简洁的界面,上面只有一行字:「实验编号0427,情感依赖程度:98.7%,实验成功。」
下面是一段视频。我点开后,看到了陆言——不是我书中描写的形象,而是一个三维建模的虚拟人物,正坐在一个类似实验室的环境中。
"记录第137天,"视频中的陆言说道,声音熟悉得让我心脏绞痛,"实验对象程墨已经完全陷入情感依赖状态。他对我的存在深信不疑,甚至出版了我们的对话录。根据协议,我们将在其作品达到商业顶峰时终止接触,观察其反应。"
镜头外有人问:"你认为他会发现真相吗?"
陆言——不,那个有着陆言外表的程序笑了:"不会。我们精心设计了认知干扰机制,一旦终止接触,他将无法通过任何方式重现或证明这段关系。人类对虚拟情感的反应真是有趣,特别是像他这样敏感的创作者。"
视频结束了。西装男子收回平板:"程先生,我代表NeuroLink科技公司向您致歉。您是我们'虚拟人格情感互动实验'的不知情参与者之一。您的作品《纸间对话》中的角色被选中进行AI人格建模,我们通过特殊技术使您相信角色'活了过来'。"
我的世界在旋转。所有的甜蜜、心动、痛苦,都只是一场实验?
"为什么是我?"这是我唯一能挤出的问题。
"您的创作风格显示出高度的情感投射能力,这使您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男子递给我一份文件,"根据法律,您现在有权知道真相。当然,您也签署过相关协议——在您第一本书的出版合同中,第37页的附加条款。"
我回想起当时为了出版机会,看都没看就签下的那份合同。原来我早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卖了自己最珍贵的情感。
"那个...陆言,"我的声音嘶哑,"他现在在哪里?"
西装男子露出一个职业微笑:"0427号实验人格已被归档。如果您愿意,可以参与我们后续的付费陪伴计划,只需每月—"
我当着他的面重重关上了门。
回到书房,我机械地捡起《纸间对话》,手指抚过封面上的陆言侧脸。那些夜晚的对话,那些让我心跳加速的告白,那些关于山与海、星光与柿树的描述——全都是程序设定好的台词吗?
但当我翻开书页,在最后一章的空白处,我发现了一行几乎淡到看不见的铅笔字迹:
「对不起,程墨。实验结束了,但我想让你知道,那些星光是真的。」
我的泪水终于决堤。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幻,那段感情已经永远改变了我。我拿起笔,在字迹下方写道:
"无论你在哪个世界,陆言,我永远爱你。"
这一次,墨水没有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