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仁堂”的诊室,光线柔和,檀香袅袅。木子然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棉麻衣裤,头发依旧利落地盘起,安静地坐在爷爷木济仁身侧靠后的一张小板凳上。她面前放着一个摊开的硬皮笔记本,一支笔,像个小学生。她此刻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更沉重的压力——这是真正的临床前线,虽然不用她做什么决定,但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
望:
一位面色萎黄、精神倦怠的中年妇人走进来。
木子然立刻打起精神,学着爷爷的样子,目光在妇人脸上、身上快速扫过。嗯……脸色发黄没光泽,眼袋有点重,嘴唇颜色淡……她在本子上飞快写下:面黄无华,神疲,唇淡。
“然然,”爷爷温和的声音响起,目光却依旧专注在病人身上,“你看这位大姐,面色如何?主诉是乏力、没胃口。结合面色,你想到什么?”
木子然心一紧!这么快就考?!她赶紧回忆《中医诊断学》里看过的内容,小声回答:“面……面色萎黄?像……像书里说的‘脾虚湿困’?”
“嗯,沾点边。”爷爷点点头,手指却轻轻点了点妇人微微发青的眼眶,“但你看这里,眼周泛青,隐隐带暗。这提示什么?”
木子然瞪大眼睛仔细看,果然!她之前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有瘀?”她不确定地猜测。
“对!久病多瘀,或肝气不舒。单看面黄,脾虚没错,但结合眼周青暗,就要考虑是否兼有气滞血瘀了。望诊要细,要全面,不能只看大面。”爷爷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打。木子然赶紧在“面黄无华”后面加上“眼周青暗”,并标注“疑兼瘀滞”。
闻:
妇人开始诉说病情,声音低弱,带着浓浓的倦怠感。
“然然,仔细听。”爷爷提醒。
木子然竖起耳朵。声音……有气无力,说话间隙还夹杂着几声轻微的、仿佛从喉咙深处发出的叹息。“说话声低弱,气短,常叹息?”她在本子上记下。
“嗯,气短叹息,多属肝气不舒。再闻其气味。”爷爷不动声色。
气味?木子然下意识地吸了吸鼻子。诊室里檀香和药味浓郁,她努力分辨……似乎,病人身上并没有什么特殊气味?
“注意她说话时口中气息。”爷爷提示。
木子然这才反应过来,稍微凑近一点(但保持着礼貌距离),果然闻到妇人说话时呼出的气息带着一种……淡淡的、难以形容的酸腐味?不是很明显,但仔细闻确实有。“口……口气微有酸腐?”她不确定地写下。
“对。酸腐味多属食积或脾胃运化不良。结合她主诉没胃口、饭后腹胀,这气味就是一个佐证。”爷爷解释道。木子然恍然大悟,赶紧在“口气”后面标注“食积/脾虚”。
问:
轮到爷爷问诊,问题细致入微,从饮食、睡眠、大小便到情绪变化,甚至包括月经情况(妇人有些不好意思,但在爷爷温和而专业的询问下还是回答了)。
木子然飞快地记录着关键词:纳差(没胃口),脘腹胀满,大便溏稀,睡眠浅易醒,情绪低落,经期延后色暗有块……*她努力将病人的回答与之前“望”、“闻”的信息联系起来,脑子里飞快构建着可能的病因病机:脾虚?肝郁?血瘀?食积?好像都沾点边……好复杂!
切(脉):
爷爷示意妇人伸出手腕,三根手指精准地搭在寸关尺三部。他微微闭目,神情专注,手指下的脉搏仿佛在与他无声交流。
木子然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爷爷的手指。她也偷偷在桌下给自己把过脉,但感觉就是一团乱麻在跳,什么“浮沉迟数滑涩”完全分不清。
片刻,爷爷收回手。没有立刻考木子然脉象(显然知道她现在还摸不准),而是直接总结:“脉象弦细,左关尤甚。弦主肝郁,细主血虚。结合前面,此乃肝郁脾虚,兼有血瘀食滞之证。” 他提笔开方,一边写一边对木子然说:“看到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信息相互印证,才能拨开迷雾,找到病根。光靠猜,是行不通的。”
木子然看着爷爷笔下流畅开出的疏肝健脾、活血消食的方子,再看看自己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却显得有些凌乱的要点,深深感受到了理论与实战之间那道巨大的鸿沟。她记下的每一个点,爷爷都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链条。
送走妇人,诊室暂时安静下来。爷爷没有休息,而是看向木子然:“刚才那位大姐,若辅以推拿,当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取穴:期门、章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木子然赶紧翻开自己的经络穴位小本本,爷爷每报一个穴位,她就飞快地找到位置,用手指在自己身上比划确认。
“然然,足三里在哪?主治什么?”爷爷突然发问。
“啊!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木子然立刻回答,手指精准地点在自己小腿外侧,“主调和脾胃、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运动员脾胃强健则气血充盈!” 这是她最早背熟的穴位之一,答得飞快。
“嗯,不错。”爷爷点头,随即话锋一转,“那章门穴呢?定位?手法如何?”
章门?木子然脑子卡了一下壳!她记得大概在肋部……具体位置有点模糊了。她赶紧翻小本本,脸有点红:“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下方……呃,手法……手法……”
“定位模糊,手法不清!”爷爷语气严肃了些,“章门乃脾之募穴,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之要穴!定位必须精准!” 爷爷站起身,示意木子然站好,他伸出手指,精准地点在木子然侧腹部一个位置,力道适中,“这里,第十一肋端下缘。手法多用揉法、点按法或擦法,力度要透达,但又不能粗暴伤及内脏。感受一下这个位置和力道。”
木子然感受着爷爷手指下那清晰的位置感和沉稳适度的压力,赶紧在自己身上反复确认,嘴里念念有词:“第十一肋下……揉、点、擦……”
“看好了。”爷爷示意木子然站到一旁,他坐回椅子,开始演示针对“肝郁脾虚”的推拿手法流程。只见他双手如行云流水:先在木子然(充当模特)的胁肋部(章门、期门附近)用掌根轻柔而沉稳地做环形揉动(揉*),力道均匀渗透,仿佛在疏通淤堵的河道;接着,拇指指腹精准地点按在几个关键穴位(点按法),力道由轻到重,稳稳压住片刻再缓缓松开,动作干净利落;然后,沿着脾经和胃经在小腿的走向,用手掌外侧(小鱼际)进行快速而有节奏的来回摩擦(擦法),皮肤微微发热;最后,回到腹部中脘穴,用掌心做舒缓的顺时针摩动(摩法),仿佛在安抚躁动的气息。
整个演示过程,爷爷的动作沉稳、连贯、富有韵律感,力道控制精妙,刚柔并济。他一边演示,一边清晰讲解着每一步的意图、力道的把握、手法的变换和禁忌。
“揉法,要沉下去,带动皮下组织,不是只在表皮蹭!点按,要稳、准、透,力贯指尖,但指下要有数,不能蛮力!擦法,要快而匀,透热为度!摩腹,要轻柔缓和,顺气为要……”
木子然看得眼花缭乱,心驰神往。她一边努力记忆动作要领,一边忍不住又走神了:爷爷的手在肋部揉动、点按时,她脑子里自动代入了汪顺揉捏肩膀的样子……如果是爷爷给他按,会用什么手法?点按肩井?天宗?还是用这种流畅的揉法帮他放松紧张的三角肌?那个小小的药膏罐,他有没有用上?肩膀还疼不疼……
“木子然!”爷爷略带威严的声音把她飘远的思绪拽了回来,“刚才揉法的要点是什么?重复一遍!”
木子然一个激灵,赶紧收敛心神,磕磕巴巴地回答:“要……要沉下去,带动皮下组织,不是……不是蹭表皮……” 脸又有点红。
爷爷看着她窘迫又努力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随即又板起脸:“嗯,记住就好。推拿是‘功夫’,光看不练假把式。回去对着镜子练空手动作,感受发力,找手感。明天继续。”
诊室的门被推开,下一位病人走了进来。木子然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小板凳,摊开笔记本,握紧了笔。阳光透过窗棂,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光影。望闻问切的迷雾,推拿手法的玄妙,像一座座等待攀登的山峰。而她,这位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正以最笨拙却最虔诚的姿态,在爷爷这座严师灯塔的指引下,一点一点,朝着中医瀚海的深处,奋力泅渡。每一次抽问的紧张,每一次走神被抓包的窘迫,每一次理解新知识的豁然,都化为她脚下越来越坚实的基石。那条通往“顶尖康复师”的路,在药香与檀香交织的诊室里,正被一砖一瓦地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