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17分,保安队长赵德柱的橡胶警靴在蜡像馆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回响。手电筒光束扫过陈列区时,他在新到的"思想家"蜡像前驻足——这个作品的睫毛未免太过逼真,甚至能看到眼睑下的毛细血管。
"老黄的手艺又精进了。"赵德柱嘀咕着,没注意到蜡像眼角渗出的透明液体正顺着石膏基座缓缓流淌。
交班前,他照例检查恒温系统。控制面板显示3号展厅温度异常:22.5℃→24.8℃→26.3℃...这个温度已经接近人体蜂蜡的软化点。
晨露未晞时,周清于已经蹲在雕像前测量石膏层的厚度。游标卡尺显示:胸腔部位3.2cm,四肢4.5cm,面部仅1.8cm。
"凶手很了解人体耗氧量。"他指着雕像张大的口腔,"面部最薄,确保最后失去意识时仍保持呼吸反射。"
白朴之突然用镭射笔照射雕像眼部:"泪痕的折射率不对!"放大镜下,所谓的"血泪"其实是掺了氧化铁的红蜡——这种材料常见于蜡像馆的修补工具包。
刑侦实验室里,李法医将雕像内提取的蜡质置于热态显微镜下。
"熔点62.3℃,含25%微晶蜡和3%蜂蜡..."他调整焦距,"看这些空心微球!这是专门用于雕塑的延时缓熔蜡。"
周清于立刻反应过来:"凶手先用低温蜡制作内胆,浇筑石膏后再升温融化蜡层,形成中空结构。"他调出黄文涛的采购记录,"上个月他买了20kg这种特种蜡。"
尘肺病专家的证词令人心碎:
"柳岩东的肺CT显示Ⅲ期纤维化,肺泡就像干涸的蜂窝。这种病人血氧饱和度常低于80%,理论上...确实可能选择缓慢窒息。"
工作室的监控录像证实:案发当晚,柳岩东亲自操作搅拌机,将石膏与硅藻土按7:3比例混合。法医在搅拌桨上检出他独特的指纹旋涡——右手食指第二指节有因常年持刻刀形成的茧状隆起。
随着调查推进,真相渐渐浮显:
19:30,柳岩东服用地西泮,用量精确计算到能保持清醒但抑制挣扎反射。
20:15,用低温蜡制作面部模具,确保呈现"痛苦呼吸"表情。
21:00,让徒弟闫堂协助浇筑掺硅藻土的石膏(硅藻土加速放热反应,使石膏在28分钟内硬化)。
21:28通过预留的蜡管呼吸,直至蜡管被体温软化塌陷。
22:00,闫堂用热风枪融化内部蜡层,完成"活体雕塑"。
"法官大人,请看这个石膏分子结构式——CaSO₄·2H₂O。"周清于指向投影,"二水硫酸钙失去1.5个结晶水变成半水石膏的过程,就像尘肺病人的呼吸...缓慢,不可逆,但..."
他顿了顿,看向旁听席上抱着钻戒痛哭的衡远珍:
"但总有些东西,比结晶水更难以蒸发。"
结案一周后,周清于在整理案件照片时突然停住。放大镜下,衡远珍手臂上的针孔排列成完美的五角星——每个针眼间距精确到2.3毫米。
"这不是普通注射。"他连夜敲开白朴之的房门,"看这个穿刺角度,针头是特制的三棱针。"
白朴之揉着惺忪睡眼:"可能是中医放血疗法?"
"不。"周清于调出医院数据库,"全市只有一家诊所用这种针具——'仁和堂'中医馆。"
次日上午,伪装成患者的白朴之在仁和堂发现异常:后院的煎药室终日锁闭,却不时传出离心机运转的嗡鸣。更可疑的是,所有医师的白大褂右袖口都沾着淡蓝色粉末。
"他们说那是艾草灰。"白朴之将偷拍的视频传给周清于,"但你看这个——"
画面中,一个医师不小心打翻药箱,露出的安瓿瓶上赫然印着放射性标志。
陈警官带队突袭时,在后院地下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二十平米的空间里,排列着数十尊未完成的蜡像,每尊蜡像胸腔都嵌着铅制小盒。盖革计数器靠近时发出刺耳的尖叫——辐射值达到3.7×10⁵Bq。
"这是在制作放射源容器。"周清于戴上防护面罩,"蜡像可以完美屏蔽γ射线。"
警方顺藤摸瓜,在暗网论坛发现更骇人的真相:这些"活体容器"通过海运流向境外,蜡像内封存的放射性物质足以制造脏弹。而交易记录显示,黄文涛竟是这个网络的关键中间人。
"难怪他购买特种蜡。"周清于对比着采购清单,"微晶蜡的密度能调整到与水完全一致,方便通过港口安检。"
结案当晚,周清于在档案室彻夜未眠。白朴之推门进来时,发现他正凝视着柳岩东的尸检照片。
"这不是结束。"周清于突然开口,"钴-60的半衰期是5.27年..."
白朴之将热可可放在桌上,两人沉默地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晨光中,哈罗猫的项圈反射出诡异的蓝光——那枚小小的金属牌上,刻着与仁和堂医师袖口相同的淡蓝色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