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学楼“科学守护馆”的“基因防线”展区前,周清于盯着展示柜里的反向引物玻璃管,忽然发现管壁内侧有层极薄的反光涂层——不是普通玻璃材质,用指甲轻刮,涂层下露出细微的电路纹路,与1998年疫苗项目遗留的“基因信号发射器”接口完全匹配。她立刻想起疾控中心基因库的应急供电系统,那套系统的核心部件,正是当年的信号发射器改造而成。
“这不是普通引物,是信号触发装置,”白朴之翻出展区的设备清单,发射器被登记在“废弃设备”类目里,存放位置标注着“老化学楼地下储物间”。两人赶到储物间时,发射器的电源线还插在插座上,显示屏亮着微弱的红光,旁边散落着几张被撕碎的电路图纸,拼接后显示:发射器可通过引物发送基因编码信号,激活预设的“菌株预警系统”。图纸边缘的指纹显示,除了林薇,还有个陌生的指纹——与市疾控中心退休研究员张恒的指纹一致,他曾是林母当年的实验助手,三年前因“学术造假”被开除,此后杳无音信。
发射器的信号接收端,连接着老化学楼的通风管道,管道内壁贴着张褪色的便签,是林母的字迹:“预警系统关联1998年志愿者基因,异常则触发全域菌株定位”。便签背面的基因序列,与陈默表妹的祖父基因片段高度吻合,只差最后一组“T-G”碱基。白朴之将反向引物插入发射器,屏幕瞬间亮起,跳出的定位地图上,“市立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区域闪烁着刺眼的红光,旁边标注着“基因信号异常,菌株活性90%”——张恒竟藏在医学院,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改造菌株,而他的技术,正是当年从林母那里学来的。
医学院实验室的门禁系统显示,张恒用伪造的教师证件进入,目前仍在实验室内部。周清于和白朴之伪装成学生,以“借用设备”为由进入楼层,走廊尽头的实验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试剂碰撞的声音。透过门缝,能看到张恒正将一支淡紫色的试剂注入基因扩增仪,试剂瓶上的标签写着“新型菌株激活剂”,瓶身的碱基编码与李默的强化激活剂完全不同——是基于志愿者基因改造的“靶向激活剂”,能精准识别并激活隐藏在人体的菌株残留。
“他想利用当年接种过疫苗的志愿者,让潜伏的菌株重新活跃,”周清于想起1998年项目的志愿者名单,全市仍有近200人在世,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靶向激活剂不会直接致病,但会让菌株附着在呼吸道黏膜上,通过飞沫传播,形成隐性感染链。”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放着张打印的“传播路线图”,标注着志愿者的住址和活动轨迹,每个地点都画着个红色圆圈,最终指向“市立养老院”——那里住着12位当年的志愿者,是张恒的首要目标。
实验室的通风口,缠着圈与张恒外套材质一致的纤维,纤维上沾着微量紫色液体,检测后确认是激活剂残留。白朴之顺着通风口的线路排查,发现管道通向医学院的中央空调系统,出风口的格栅上,有个微型菌株检测装置,显示屏显示“菌株浓度0.3%,持续上升”——张恒已经启动了部分装置,激活剂正通过空调扩散,好在目前浓度较低,尚未达到感染阈值。
“林薇肯定在实验室留了后手,”周清于翻遍实验台的抽屉,在最底层找到个贴着“V”字标签的金属盒,里面装着支淡蓝色的试剂,管壁刻着“反向抑制引物”,旁边的便签是林薇的字迹:“靶向激活剂遇此引物,会反向绑定志愿者基因,阻断菌株激活”。便签边缘的齿痕,与林薇的乳牙模型完全吻合——她当年曾用牙齿咬开盒盖,测试过试剂的稳定性。
医学院的监控显示,张恒在一小时前离开过实验室,开车前往市立养老院,车上载着个保温箱,里面大概率是高浓度的靶向激活剂。警方立刻驱车赶往养老院,周清于和白朴之则留在实验室,拆除中央空调里的激活装置。当反向抑制引物注入空调系统时,出风口的检测装置瞬间显示“菌株浓度0,激活失效”——林薇的试剂,精准阻断了激活剂与基因的结合。
养老院的活动室外,张恒正试图将激活剂混入饮用水桶,被赶来的警方当场控制。他的保温箱里,除了激活剂,还有本泛黄的实验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他的计划:“利用志愿者基因激活潜伏菌株,制造隐性疫情,证明当年的疫苗存在缺陷,洗刷自己的学术污点”。记录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张林母的照片,照片上的实验日志被红笔圈出,标注着“疫苗缺陷证据”——但圈出的内容,其实是林母记录的“疫苗保护期延长实验”,被他故意曲解成了缺陷。
“你根本不懂当年的实验,”周清于看着被控制的张恒,“林母当年发现疫苗保护期可延长至20年,你却为了洗刷自己的造假罪名,故意篡改数据,现在又想利用菌株制造恐慌,你和李默一样,都被野心蒙住了眼睛。”张恒突然剧烈挣扎,吼道:“我没造假!是林淑琴(林母)抢了我的研究成果!当年的裂解基因是我先提出的!”
老化学楼的“科学守护馆”里,老教授拿着份1998年的实验存档赶来,里面有林母和张恒的合作记录:“裂解基因由林淑琴主导研发,张恒负责数据整理,因数据错误导致实验延期,张恒负主要责任”。记录旁附着张张恒的检讨,承认自己“为尽快出成果,篡改了三组数据”——当年的学术造假铁证如山,他却记恨了林母二十年。
当张恒看到这份存档时,突然瘫坐在地上,保温箱里的激活剂洒在地上,与周清于带来的反向抑制引物接触,瞬间变成透明色。“为什么……为什么你们总能找到证据?”他的声音带着绝望,目光落在实验室的基因扩增仪上,那里还残留着他改造的菌株样本,此刻正被抑制引物中和,渐渐失去活性。
警方在张恒的住处,找到大量1998年的实验数据副本,其中部分数据被他篡改后发给了境外的生物公司,试图出售所谓的“疫苗缺陷报告”牟利。而他与李默之间,竟早有联系——李默被捕前,曾向他购买过志愿者基因的原始数据,两人一拍即合,想分别通过“显性感染”和“隐性传播”制造恐慌,最终都败给了林薇母女布下的基因防线。
老化学楼的“基因防线”展区里,新增了靶向激活剂、反向抑制引物和张恒的实验记录本,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1998年疫苗项目的真实记录:“疫苗保护期达20年以上,有效保护率98%,裂解基因可精准摧毁变异菌株”。展区的留言板上,新增了张老教授的纸条:“科学的真相,从不会被篡改掩盖;真正的研究,永远以守护生命为初心”。
陈默带着表妹来到展区,女孩手里拿着祖父当年的疫苗接种证明,证明上的接种日期“1998年6月15日”,与林母的生日完全一致。“祖父说,林奶奶当年特意选在自己生日那天给大家接种,说这是‘双重守护’,”女孩将证明贴在留言板上,“现在我知道了,这份守护,从来没有过期。”
周清于和白朴之站在展区外,看着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展示柜上,反向引物的管壁在光线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泽,像林薇从未离开的眼睛,注视着这片被守护的土地。白朴之突然碰了碰周清于的胳膊,指向展区入口的公告栏,上面贴着张新的通知:市立中学将开设“科学伦理”选修课,课程案例正是林薇母女的故事,授课老师一栏,写着老教授和陈默的名字。
风从老化学楼的通风口吹过,带着实验室试剂特有的清冽气味,掠过展区里的基因模型,拂过留言板上的字迹,像林母的轻声叹息,又像林薇的温柔回应。周清于看着白朴之手里的信号发射器,突然明白,那些藏在引物里的电路、刻在试剂管上的密码、埋在实验室角落的证据,从来都不是针对某个人的陷阱,而是两代科研人用生命筑起的防线——从林母坚持真理、拒绝造假的初心,到林薇步步为营、守护真相的坚守,再到他们今天揭开谎言、捍卫科学的决心,这份关于敬畏与责任的传承,从来没有中断过。
远处的市立大学医学院里,学生们正在实验室里做着基因测序实验,阳光洒在操作台上的试剂瓶上,瓶身的标签清晰地写着:“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更在于守护”。而老化学楼的地下储物间里,那台基因信号发射器的显示屏,依旧亮着微弱的绿光,像一道不会熄灭的守护信号,提醒着每个走进科学领域的人:永远不要忘记,科研的初心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而不是满足个人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