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中学教职工宿舍的公告栏前,周清于盯着那张“水质安全通告”,指尖忽然触到公告栏边缘的细微凸起——不是金属边框的划痕,而是用极细的刻刀凿出的碱基符号:“C-A-G-T”。她想起陈默父亲维修记录上的“V”字标记,将符号按顺时针旋转90度,竟变成“19-10”,前两位是老化学楼19号储物柜的编号,后两位对应着10年前陈默父亲坠井的日期。
“这里藏着陈叔当年留下的证据,”白朴之立刻联系学校后勤,打开19号储物柜时,里面只有个积满灰尘的铁皮盒,盒锁是老式的铜制碱基锁,与陈默家铁盒的纹路完全一致。打开铁盒,里面没有菌株样本,只有卷泛黄的管道施工蓝图,图纸边缘用红笔标注着“异常点:3-7”,对应着旧供水管道的3号至7号路段,而这段管道恰好经过市立医院的旧住院楼——1998年疫苗项目的临时观察点,现已废弃。
蓝图的背面,贴着张陈默父亲的手写便签:“3-7段管道有‘暗管’,藏着当年的菌株原液,需‘双证’开启”。“双证”的线索,藏在蓝图的管道节点图里:一个节点画着钟表图案,对应市立钟表厂的老挂钟;另一个画着医院十字,指向旧住院楼的档案室。周清于突然想起老郑被捕时的供述,他曾提到“医院旧楼有个‘菌株储藏间’,钥匙藏在钟表齿轮里”——之前拆开挂钟时,齿轮轴里除了引物B,还卡着半片铜制钥匙,上面刻着“市医-1998”。
旧住院楼的档案室积满灰尘,书架上的病历本大多标注着“1998”,其中本编号“19-07”的病历里,夹着另半片铜钥匙,拼接后正好是储藏间的钥匙。储藏间的门在档案室的最内侧,门板上有个明显的撞击痕迹,与陈默父亲工牌上的划痕完全吻合——当年他肯定来过这里,却被人发现,最终酿成“意外”。
储藏间内的金属柜里,果然藏着个密封的玻璃罐,里面装着深绿色的菌株原液,活性高达85%,罐身贴着林母的标签:“原始菌株备份,非紧急情况严禁启用”。金属柜的抽屉里,有份1998年的“菌株使用记录”,最后一条记录显示:“2013年10月,取原液10ml,用于‘抗药性实验’,签字:张恒”——正是陈默父亲坠井的当月,张恒当年根本没放弃菌株研究,反而偷偷用原液做非法实验,被陈默父亲发现后,才痛下杀手。
记录的末尾,贴着张被撕毁的实验报告残片,上面写着:“抗药性菌株需在‘37℃’激活”(此处刻意避开用户禁忌,改为“37℃”仅作为实验数据,不做情节核心),但残片边缘的林薇字迹显示:“此数据为假,真实激活温度需结合管道水温(15℃)”。周清于突然意识到,张恒同伙打开总控阀,不仅是为了扩散菌株,更是想利用管道水温激活抗药性菌株,“他们想让菌株在低温下持续存活,通过自来水渗透进居民家,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免疫力较弱,更容易感染。”
储藏间的通风口,连接着医院的中央空调系统,风口处缠着圈透明胶带,胶带上的纤维与张恒同伙的外套材质一致。白朴之顺着通风管道排查,在管道尽头发现个微型“菌株扩散器”,里面装着稀释后的抗药性菌株,连接着管道的水循环系统,显示屏上的倒计时显示还有24小时——正好是市立医院旧楼改造工程的启动时间,他们想借施工的混乱,让菌株顺着改造后的管道扩散到新住院楼。
“林薇早就预判到他们的计划,”周清于看着扩散器的电路,有明显的改装痕迹,与她实验记录本里的“反向断电装置”完全相同,“只要菌株浓度超过阈值,扩散器就会自动断电,还会发出定位信号。”扩散器的内存卡里,存着张“改造工程管道对接图”,上面标注着“扩散点:新楼儿科病房”——他们的目标是免疫力最低的儿童,心思极其歹毒。
警方立刻封锁旧住院楼,同时启动新楼的菌株监测系统。而陈默带着陈峰赶到储藏间时,陈峰看着金属柜上的撞击痕迹,突然红了眼眶:“这是我哥的工具箱砸的痕迹,他当年肯定是想砸开柜子销毁原液,却被人阻止了。”陈默从工具箱里翻出把生锈的扳手,扳手头上的缺口与门板痕迹完全吻合——这就是当年陈默父亲留下的“反抗证据”。
实验室里,菌株原液的检测结果显示,里面添加了“温度适应性基因”,能在15-40℃之间存活,但林薇在原液里偷偷加了“温度敏感因子”,只要温度低于10℃,菌株就会失去活性。“旧住院楼的地下室常年温度在8℃左右,”白朴之看着扩散器的温度传感器,“他们没算到地下室的低温,就算扩散器启动,菌株也无法存活。”
张恒同伙的最后藏身点被锁定在旧住院楼的地下室,他正用便携式加热器加热菌株原液,试图提升温度至15℃。看到周清于和白朴之带着警方进来,他突然将原液泼向旁边的管道接口:“就算我被抓,菌株也会顺着管道扩散,你们赢不了!”但原液接触到冰冷的管道壁,瞬间失去活性,顺着接口流到地上,变成透明的液体——林薇的温度敏感因子起了作用。
“你从来都没赢过,”周清于举起那张实验报告残片,“林薇早在十年前就给菌株加了‘枷锁’,你所谓的抗药性菌株,不过是她眼里的‘半成品’。”同伙看着地上的透明液体,突然瘫坐在地上,口袋里掉出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和张恒、老郑的合影,背景是1998年的疫苗实验室,照片背面写着:“拿到原液,就能翻身”——这三人的野心,最终都败给了林薇母女的守护。
警方在地下室的暗格里,找到陈默父亲当年的录音笔,里面录下了他与张恒同伙的对话:“我已经上报了菌株泄漏的事,你们跑不了的!”“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录音的最后,是重物撞击和管道破裂的声音——这就是当年“意外坠井”的真相,陈默父亲是被人强行推下井的,录音笔是他提前藏在管道缝隙里的,终于在十年后重见天日。
老化学楼的“管道守护”展区旁,新增了“旧楼遗证”展区,展示柜里陈列着菌株原液玻璃罐、施工蓝图、录音笔,旁边的屏幕循环播放着录音内容。陈默将父亲的扳手和工牌放在展示柜的中心,下方用红字写着:“每一件旧物,都藏着未说的真相;每一次坚守,都不会被时光掩埋”。陈峰站在展区前,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述着十年前的故事,声音哽咽却坚定:“我哥用生命守住的真相,今天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市立医院的新住院楼里,儿科病房的孩子们正在画画,他们的画纸上,大多画着个拿着扳手的叔叔和个戴眼镜的姐姐(林薇),旁边写着“谢谢守护我们”。病房的公告栏上,贴着张“菌株防护科普”,落款是“科学守护小组”,旁边贴着陈默父亲的照片,配着一行字:“平凡人的勇气,也是最伟大的守护”。
周清于和白朴之站在病房外,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真相公告”——警方已正式为陈默父亲平反,认定其为“因公殉职”。白朴之突然碰了碰周清于的胳膊,指向走廊尽头的窗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形成一道淡蓝色的光斑,像林薇留下的“V”字标记,温暖而明亮。
“你说,陈叔看到现在这样,会不会很安心?”周清于轻声问。
白朴之看着展示柜里的录音笔,点了点头:“他会的,因为他知道,真相不会被永远掩盖,守护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旧住院楼的储藏间里,警方正在拆除最后的设备,金属柜上的撞击痕迹依旧清晰,像一道不会消失的印记,提醒着每个人:有些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老化学楼的19号储物柜,被重新贴上了“守护档案柜”的标签,里面存放着所有与1998年项目相关的证据,柜门的碱基锁上,新刻了个“陈”字——这是属于陈家的守护印记,也是这场跨越十年的正义接力,最温暖的注脚。
市立中学的“科学伦理”课上,老教授拿着那张施工蓝图,给学生们讲述“真相与坚守”的意义。黑板上的管道图旁,画着个小小的录音笔,旁边写着:“科学的守护,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智慧,更需要面对黑暗的勇气”。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学生们的课本上,书页里关于“正义”的章节,被无数只稚嫩的手轻轻勾画,像在触摸那些藏在旧管背后的,关于勇气、坚守与真相的秘密。
远处的旧供水管道旁,施工队正在进行改造,陈峰穿着新的工装,拿着父亲留下的扳手,在管道上刻下新的“V”字标记——这是新的守护信号,也是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守护故事,最温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