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扬州,细雨绵绵,雾气氤氲。香暗荼站在栖梧居的观景台上,目光穿过朦胧的雨幕,落在远处街道上。那些蜷缩在屋檐下避雨的流民映入她的眼帘,面黄肌瘦的孩童、衣衫褴褛的妇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模样,像一根根钝刺,无声地扎进她的心底。她眉心紧蹙,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口。
藏海(稚奴)(藏海轻轻走到她身后,将一件披风披在她肩上)“又在想流民的事?”
明香暗荼藏海,你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话吗?(她的声音低而稳,眼神坚定如炬)
藏海(稚奴)记得,你说过你想在扬州建一个像枕楼一样的地方,想让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百姓有一个家。
藏海(稚奴)(他垂眸注视着她,伸手将她脸颊旁被风吹乱的一缕发丝轻轻捋到耳后,语气温柔却笃定)“好,只要是你想做的,我都陪着你。”
说干就干,两人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场地。最终,他们在城东选中了一块荒废已久的大宅院。这里破败不堪,枯草丛生,但占地广阔,稍加修缮便可容纳不少人。汪藏海发挥自己的专长,亲自设计修缮方案。他不仅力求让这里变得坚固舒适,还在暗处布置了许多精巧的机关,为日后居住者的安全提供保障。
香暗荼则负责筹集物资和招募人手。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而后又登门拜访扬州的富商,试图说服他们慷慨解囊。然而,最初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她的想法。有人笑着摇头:“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啊。”面对质疑,香暗荼没有多言,只是带着他们来到流民聚集的地方,让他们亲眼目睹那些人的困苦生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牵着年幼的孙子,在寒风中苦苦乞讨,孩子冻得通红的小手和满是冻疮的小脸刺痛了每个人的眼睛。富商们沉默片刻,最终纷纷掏出银两,表示愿意捐助。
招募人手时,香暗荼遇到了不少有爱心的人。比如那位曾在大户人家做厨娘的李氏,听闻要建一个收留流民的地方,二话不说便答应加入。“我从小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如今能为这些可怜人做点事,是我的福气。”还有一位年轻的大夫,背着药箱主动找上门来,“这里以后肯定需要人看病,我别的本事没有,治病救人还是在行的。”
经过数月的努力,这座被香暗荼命名为“栖梦阁”的地方终于落成。开业那日,扬州城的百姓纷纷前来道贺。大门缓缓开启,里面整齐排列着一间间干净的屋子,床铺、被褥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厨房与医馆。一切井然有序,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新生的气息。
第一批流民被迎了进来,他们脸上的神情满是震惊与感激。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屋子,手指颤抖地抚摸着崭新的被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已经多久没睡过这样的好觉了……”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笑追逐,仿佛忘记了曾经的苦难,笑声清脆如铃。
藏海的设计也展现出了极大的用心,工坊里传出了织布机的咔哒声、木工敲打木材的咚咚声,以及人们欢快的谈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显得生机勃勃,又充满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栖梦阁的名声愈发响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求帮助。从扬州本地到周边地区,栖梦阁成为了人们心中希望的象征。香暗荼和藏海站在高处,俯瞰这片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土地,相视一笑。那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栖梦阁,正像一颗种子,在扬州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