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这段时间忙得脚不沾地,既要教人种植新作物的法子,又琢磨着如何提升那些造纸术、治盐术和冶炼技术的产量。他坐在案前,手指轻叩桌面,目光落在一旁摊开的竹简上。这些年推广的技术,产量却少得可怜,战乱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还是朝廷重农抑商的老规矩。想到这里,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既然书不够用,那就让所有人都读书。”他低声自语着,拿起笔蘸了蘸墨,开始在纸上勾画科举制的雏形。
另一边,嬴政几次传他去用膳都扑了个空,这回索性带着盖聂直奔扶苏的宫殿。书房里,扶苏埋首于一堆竹简中奋笔疾书,桌上的几张纸刚写完不久,墨迹还未干透。听到脚步声,他抬头一看,连忙起身相迎:“父王!”
嬴政扫了一眼桌上散乱的竹简和纸张,随手拿过一张细细读了起来。看到“科举制方案”几个字时,眼神微凝,随即哈哈大笑:“哈哈哈,扶苏,这科举制倒是稀奇玩意儿,你这几天就在忙这个?”
“父王,这是儿臣从师傅留下的书中看到的,刚好如今有了闲暇,便想结合大秦的国情整理一下,或许日后能派上用场。”扶苏解释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他又将记录玻璃制作、盐巴销售以及日常锅具改良的资料递过去,“父王,这些东西后续能不能安排人做?儿臣实在分身乏术。”
嬴政接过翻看,神色复杂。他缓缓放下纸张,盯着扶苏说道:“目前科举制还不适合推行,你先别让别人知道这事。至于其他的事……商人向来被视为逐利之徒,若给他们身份地位,你觉得朝中大臣会答应吗?”
“父王,大秦国库并不宽裕,可商人的财富却是最多的。如果能在身份上给他们些许优待,让他们贩卖我们生产的东西到别国,再……”扶苏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嬴政抬手打断。
“这些以后再说!眼下寡人只想完成统一大业。至于其他的,你可以试试,但莫要把心思都放在商人身上。”嬴政摆了摆手,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
时间飞逝,一晃半年过去。扶苏带回的水稻和玉米终于迎来了丰收,而灭楚之战也迫在眉睫。朝堂上,对于此次攻楚主将的人选争论不休。有人推举李信和蒙恬,理由是王翦年事已高,应当给年轻人机会。况且,如今的秦国国力鼎盛,足以碾压楚国。然而,站在朝堂上的扶苏却始终一言不发。
最近几天,他注意到有好几拨人暗中拜访昌平君——自己的外祖父。虽然预感到昌平君会反叛,但他并未见过相关记录的完整细节,只能凭借推测行事。想到此处,扶苏整日精神恍惚,直至下朝后才拦住昌平君,邀请他前来饮茶。
庭院内,夕阳斜照,扶苏望着眼前鬓角染霜、容颜沧桑的外祖父,心中百感交集。他亲自斟了一杯热茶递过去,声音温和:“外祖父,扶苏这几年一直在外奔波,前些日子回咸阳也没来得及拜访您,确实是我的疏忽。”
昌平君微微一愣,旋即笑了起来:“公子说笑了,你这些年在外求学,现在归来可是打算再离开?”他的语气看似随意,实则谨慎。
扶苏轻轻摇头:“可能这几年不会出去了,外祖父若有空,不妨常来坐坐。眼下大秦即将伐楚,我只希望外祖父能够支持父王,支持大秦。”尽管话音柔和,但那坚定的语气令昌平君心头一震。
“启儿……”昌平君欲言又止,神色变得复杂。他叹了口气,目光投向远处,“公子,我生为秦人,一生为秦,从未有过二心。”
扶苏静静凝视着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眼中却隐含锋芒:“外祖父,您一生为秦,这一点我很清楚。不过舅舅那边呢?扶苏见有许多人在找他,唯恐外祖父一族卷入纷争。我希望外祖父能安享晚年,继续为大秦效力。”
昌平君闻言顿时脸色微变,语速加快了几分:“公子这话……”
扶苏打断了他,语气温润如水:“外祖父,扶苏这几年虽未常在咸阳,却一直挂念着您。我准备了一些药材,可以调养身体。此外,手头上的事情也需要帮手,若您愿意,不妨选些人来协助。”
两人谈了许久,最后扶苏命人将药材和花茶打包送至昌平君府邸。
没过多久,韩非来访。他瞧见扶苏悠然自得地站在院子里采摘水果,不禁啧啧称奇:“公子倒是好雅兴啊!”
扶苏转过头,手上动作稍停:“韩非先生,怎么有空来了?”
韩非瞥见他篮子里堆满的新鲜果子,心里嘀咕这家伙怕是要搞什么奇怪的实验,嘴上却随口问:“公子摘这么多果子,是打算做什么?需要帮忙吗?”
隐藏:扶苏怕被雷劈,躲在秦王政身边,可是秦王政要给扶苏赐婚,扶苏直接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