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西域的爱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冲突  战争     

第十九章

西域的爱

葡萄干晾晒大赛的余韵尚未消散,月牙广场又掀起新的热潮。

林晓雨在社区公告栏贴出“民族手工艺接力赛”的海报,维吾尔族的花帽、汉族的剪纸、回族的刺绣……十种传统技艺将在接力中完成一件巨型作品。

艾力江报名时多添了一栏:“需招募擅长羊毛染色的志愿者。”

他的计划是织一幅百米长毯,图案融合各族文化符号。

消息传出,绿洲城的手工艺人纷纷响应。

维吾尔族染匠巴哈尔带来天然植物染料,汉族织工王大姐扛来祖传的木织机,回族青年阿卜杜拉掏出设计图,上面绘有星月与麦穗交织的纹样。筹备首日便遇难题。

巴哈尔坚持用传统扎染技法,王大姐却认为机织效率更高。

争论在工作室升级为两种工艺的“较量”,维吾尔族青年阿里木甚至用维语开玩笑:“手工染的才是真艺术,机器织的都是快餐!”

林晓雨正焦头烂额时,艾力江搬来两筐羊毛:“不如咱们各织半幅,中间用回族的盘扣技法衔接?”

他展开染好的羊毛,深蓝底上跃动着汉族的祥云纹与维吾尔族的巴旦木花。

王大姐眼睛一亮:“这法子好!盘扣能藏接缝,整体还更结实。”

工艺融合的难题刚解,设计图又陷入僵局。

各族代表围坐讨论,维吾尔族姑娘阿娜尔主张突出十二木卡姆的乐谱,汉族书法家陈先生坚持加入《诗经》中的山川意象,回族设计师贾明则想融入清真寺与茶馆的共生元素。

艾力江将图纸铺在织机台上,用炭笔勾出一条蜿蜒的“河”:“咱们为什么不画一条‘文化河’?上游是维吾尔族的绿洲,中游流过汉族的稻田,下游汇入回族商队的驼铃路……”

众人纷纷添笔,河流渐渐布满葡萄架、青瓷窑、星月拱门、麦垛与油纸伞的符号。

织毯进度如火如荼,各族工匠轮班劳作。

维吾尔族妇女用钩针编织花边,汉族少年在毯角绣上“和谐”篆字,回族老匠人用银线缀出星月轨迹。

林晓雨负责记录进程,相机快门声与织机咔嗒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变故发生在织毯收尾阶段。暴雨突袭绿洲城,工作室积水浸透部分羊毛。

王大姐望着发潮的毛线急得跺脚,巴哈尔却镇定地调配出防霉的药草汁:“我爷爷说过,雨水是老天爷的染料,咱们把湿羊毛染成雨纹!”

众人连夜抢救,将受损部分改织成雨滴与彩虹图案。

汉族志愿者搬来吹风机加速干燥,维吾尔族青年用冬不拉弹起欢快的曲子鼓舞士气。

当最后一针扣入盘扣时,朝阳恰好跃出云层,金辉洒在百米长毯上——河流蜿蜒贯穿各族文化符号,末端汇成一片绽放的石榴花。接力赛当天,长毯在月牙广场中央展开,观众惊叹声如潮水。

评委团中,维吾尔族诗人朗诵河流图案的隐喻,汉族历史学家解读纹饰的渊源,回族学者讲述商贸交融的故事。

最终,作品被命名为《共生河》,并在文化馆永久陈列。

夜幕下的颁奖典礼上,各族代表手持象征不同工艺的物件——维吾尔族的花帽、汉族的剪纸刀、回族的刺绣针——共同嵌入长毯中心的石榴花图案。

艾力江与林晓雨作为主创者,接过刻有“文化纽带”的铜奖牌。

“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艾力江在致辞时用维语和汉语交替说道,“就像织毯的盘扣,我们每个人的技艺都是连接彼此的纽带。”

台下,巴哈尔与王大姐正商量合开手工艺坊,阿娜尔和陈先生计划将长毯纹样编入舞蹈……

活动尾声,林晓雨发现艾力江悄悄修改了工作室墙上的标语,原本的“传承技艺”被添上一句:“与友共织未来。”

她用手机拍下这句话,配文“我们的‘共生河’永不干涸”发到社交媒体,瞬间收获满屏点赞与分享。

长毯引发的热潮未减,绿洲城的各族青年自发组建“文化共创社”。

艾力江与林晓雨被推选为社长,计划每月举办一场跨民族主题市集。

首期活动定在秋分日,主题“丰收与共享”。

筹备会上,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米热提议:“咱们用传统‘巴扎’的形式,每个摊位卖一种族的食物,但必须用其他族的食材搭配!”

汉族小伙赵阳立刻接茬:“比如维吾尔族的烤馕配汉族的蜂蜜,回族的羊肉串裹维吾尔族的辣椒面!”

方案落地却遇现实挑战。

食材采购时,汉族蔬菜供应商因运输成本不愿参与,回族商户则担心销量不佳。

艾力江与林晓雨分头行动:前者用维语说服供应商“这是巴扎百年来的新玩法”,后者联系社区团购平台降低运输费。

最终,各族商户不仅加入,还主动提出食材互换优惠。市集当日,月牙广场变身彩色的迷宫。

维吾尔族的烤羊肉摊位上,汉族大妈用擀面杖擀出薄饼裹肉;回族的花茶铺前,维吾尔族青年用鹰笛吹出欢快的旋律吸引顾客。

林晓雨穿梭其中,用直播镜头记录各族摊主合作烹饪的场景:“看!维吾尔族的抓饭加了汉族的糯米,回族的油香用了维吾尔族的葡萄干!”

高潮出现在“共享厨房”摊位。

各族家庭将自家食材混合烹制,维吾尔族妈妈教汉族孩子揉面做烤包子,回族老人指导维吾尔族青年熬制羊肉汤的香料配比。

一锅锅“混搭美食”香气四溢,食客们捧着碗大笑:“这味道像我家邻居做的!”

夜幕降临时,市集转入“星月夜宴”。

各族青年围坐长毯上,维吾尔族的纳格拉鼓与汉族的编钟合奏,回族的说书人讲述丝路商旅的故事。

艾力江与林晓雨牵头,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契约仪式”:各族家庭交换自家最珍贵的食材或手艺秘方,装入刻有“共享之约”的木匣封存。

仪式尾声,阿依古丽取出祖传的葡萄干秘方,张建国放入自家酿的桂花酒曲,巴哈尔贡献出植物染色的古法配方……木匣渐渐填满,最后被锁入文化馆的玻璃柜,钥匙由各族代表共同保管。

“这匣子里的东西,以后谁遇到困难都可以取用。”

艾力江高举钥匙说道,火光映得他的眼睛如星辰般明亮。

台下掌声雷动,维吾尔族孩童与汉族少年手拉手跳起即兴舞蹈,裙摆与裤脚在尘土中扬起欢乐的漩涡。

次日,林晓雨在社区公告栏写下新计划:“冬季暖屋行动——各族家庭互学传统取暖技艺。”

艾力江在旁添上一句维语谚语:“雪越大,炉火越旺。”

两人相视一笑,远处,古丽米热和赵阳正调试新设计的“混搭美食”菜单,伊布拉音与李师傅在修理市集用坏的织机……绿洲城的秋日愈深,各族人的纽带却愈发紧密。

葡萄藤仍在抽芽,共生河的故事,正流向更远的季节。

上一章 第十八章 西域的爱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