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的初冬,空气冷冽而透明,像被冰水洗过。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巨大的环形建筑群,如同钢铁巨兽蛰伏在汝拉山脉脚下,沉默地吞吐着宇宙最深邃的秘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混合着臭氧、冷却液和高压电的冰冷气息,这是粒子物理圣殿独有的味道。
报告厅内,穹顶高阔。巨大的屏幕上,复杂的公式和图表如同星图般铺展。台下,是粒子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白发苍苍的泰斗,目光锐利的中生代领袖,还有像自己一样初出茅庐却野心勃勃的新锐。不同语言的低声交谈汇集成一片低沉的嗡鸣,空气里弥漫着无形的压力和对未知的期待。
我坐在前排靠边的位置,膝上放着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即将展示的报告最终稿。封面简洁:**《在TeV能区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共振态:基于ATLAS探测器新型触发算法的初步结果》**。作者栏:**Lin, W.**(林晚) 醒目地排在首位。
指尖冰凉,不是因为紧张,而是这里恒定的低温。心跳平稳,像实验室里稳定运行的束流。周教授坐在旁边,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会场,偶尔低声和前排一位头发全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交谈几句。那是杨振宁教授。他们的交谈声很低,但周教授微微侧身,让杨教授的目光能落到我身上。那道目光温和而充满智慧,带着一丝长者的好奇和审视。
我微微颔首致意,目光平静地迎上,没有躲闪,也没有刻意的激动。然后,重新落回自己的屏幕。报告的核心——那套由我独立设计并优化的新型触发算法逻辑图,在脑海中清晰地铺展开。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判断阈值,都经过亿万次模拟和真实数据的残酷淬炼。它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无数个冰冷深夜与庞杂数据搏斗后,用绝对的理性和坚韧凿出的路。
主持人宣布了我的名字和报告题目。
我站起身。深灰色的西装套裙熨帖平整,勾勒出清瘦而挺拔的线条。步履沉稳地走上讲台。追光灯打下,将身影投在巨大的屏幕上。台下所有的目光,好奇的、审视的、期待的、甚至略带怀疑的,瞬间聚焦。
调整麦克风高度。指尖感受到金属的冰凉。
抬头。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片汇聚了人类智慧巅峰的海洋。没有开场白,没有客套寒暄。清冽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响彻在落针可闻的报告厅:
“各位同仁。本次报告,聚焦于在ATLAS探测器上,利用我团队开发的新型触发算法,在TeV能区寻找标准模型以外可能存在的、短寿命重粒子共振态的信号。”
开场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直切主题。台下轻微的骚动平息。
我操作电脑,巨大的屏幕上瞬间切换出复杂的算法架构图。冰冷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江河,在精密的逻辑闸门下被筛选、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