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深秋,红砖墙爬满了燃烧般的枫藤。物理系那栋古老的杰斐逊实验室,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我抱着厚厚一叠刚从打印室取回的预印本,穿过挂满历代物理学巨匠肖像的长廊。空气里弥漫着旧书、咖啡因和某种永恒的、对真理焦灼渴求的气息。
“Lin!” 一个兴奋的声音从转角传来。是同组的博士后艾伦,金发乱糟糟的,眼镜滑到鼻尖,手里挥舞着一份刚收到的期刊,“快看!《Physical Review Letters》!封面!我们的文章!那个信号!5.1σ!确凿无疑!!”
他几乎把期刊拍到我怀里的预印本上。封面上,简洁而震撼的标题如惊雷般劈开视线:《在ATLAS探测器上首次发现超出标准模型的新重粒子共振态:证据与初步性质研究》。作者栏首位:**Lin, W.**。
预印本沉甸甸的纸张边缘硌着指尖。心跳,在胸腔里平稳地搏动了一下,像探测器确认了一个期待已久的信号。没有预想中的狂喜,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尘埃落定感。数年的冰冷数据、不眠不休的算法优化、与庞大系统误差的反复搏斗……所有的汗水、孤独和近乎偏执的坚持,在这一刻,终于凝结成了期刊封面上这行冰冷而辉煌的文字。
“数据处理组和理论组正在开香槟!就等你了!”艾伦激动得脸颊发红。
我点点头,抱着预印本和期刊,走向小组所在的办公室。门内果然一片欢腾。欢呼声、香槟开瓶的脆响、兴奋的议论几乎要掀翻屋顶。巨大的屏幕定格在论文的摘要页,那个象征着“发现”的、鲜红的5.1σ置信度数字,像一颗新生的恒星,在屏幕上灼灼燃烧。
“我们的女武神来了!”有人高喊。无数道灼热、敬佩、甚至带着些许崇拜的目光瞬间聚焦过来。
我平静地穿过人群,将期刊和预印本放在自己靠窗的、堆满书籍和草稿的桌子上。桌上最醒目的位置,摆着一个不起眼的黑色相框,里面没有照片,只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阴影终成阶梯。——林晚”。窗外的阳光斜斜地落进来,给纸条镀上一层暖金。
“Lin!说两句!”大家安静下来,期待地看着我。
我转过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
“数据确认无误,只是开始。”我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残留的喧嚣,带着实验室里特有的、不容置疑的冷静,“粒子的自旋、宇称、耦合强度、衰变分支比……精确测量才刚刚起步。它与暗物质的可能关联,对宇宙早期演化的启示……需要更深入的理论建模和后续实验。” 我指了指屏幕上那个令人振奋的数字,“这个‘5.1σ’,不是终点,是通向更深未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