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娜那句冰冷的“证明给我看”,在五人组听来却如同冲锋的号角。他们需要一个更清晰、更可控的“样本”,而不是张扬那种不可预测又充满敌意的移动目标。唐思哲立刻行动,目标锁定——校医室那台半新不旧的超声波理疗仪。
“我们需要建立‘异常状态’的基准数据库!” 唐思哲推着碎屏但还能勉强显示图表功能的平板,眼镜后的目光闪烁着科学狂人的光芒,“超声波仪可以提供浅层组织的声像图,虽然精度有限,但可以作为我们感知结果的初步对照!”
**“废柴超能诊断实验室”(临时版)成立:**
* **地点:** 校医室闲置的理疗隔间(在周校长“关怀实践”名义下获批)。
* **样本:** 自愿参与的轻度扭伤/拉伤学生(由学生会体育部“友情”提供,附带王美娜的“数据贡献”免责声明)。
* **流程:**
1. **石磊 & 凌晓寒:** 盲测(不看患处)!石磊通过“重量映射感”评估伤处状态(虚/实、乱/稳、有无“痛感震颤”);凌晓寒通过“异常热源感知”定位炎症点及热度强度。
2. **唐思哲:** 记录两人描述的关键词及“感知强度”估值(石磊:“虚度0-10”;凌晓寒:“热感0-10”)。
3. **沈疏影:** 精确测量伤处体表坐标(供超声波定位)。
4. **林晚晚:** 复述伤者自述症状(疼痛等级、部位、感觉)。
5. **校医(半信半疑):** 操作超声波仪,获取伤处声像图。
6. **王美娜:** 全程记录!记录感知描述、声像图特征、伤者自述、操作时间…一切!她的记录本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冷冰冰的样本库。
初期结果混乱而充满噪音。石磊的“虚度”和凌晓寒的“热感”描述主观性太强,与超声波显示的轻微水肿或韧带增厚对应关系模糊。王美娜的记录本上充斥着“感知描述模糊”、“与影像学证据关联性弱”、“存在显著个体差异”等批判性结论。
转机出现在一个高二篮球队员身上。他声称自己只是“轻微拉伤”了大腿后侧肌肉(腘绳肌),走路略感不适。
* **石磊感知(闭眼,手虚按在对方大腿后侧):** “这里…分量不对!不是整块肉‘虚’,是…里面有一条筋!特别‘紧’!特别‘沉’!像绷紧的橡皮筋要断了!‘虚度’…不高,3左右,但‘紧沉度’…8!有…有‘撕裂’的毛刺感!” 他额头冒汗,描述得异常艰难而具体。
* **凌晓寒感知(指尖悬空):** “深层热源!不在浅层肌肉!位置偏深,靠近肌腱附着点!热感强度7!范围集中,像…针扎的火星!”
* **超声波图像:** 校医移动着探头,眉头越皱越紧。“奇怪…浅层肌束还好…等等!深层!肌腱连接处!这里…有局部低回声区!疑似…微小撕裂?!”
诊断结果:腘绳肌肌腱轻微撕裂!远比当事人自述的“拉伤”严重!需要立即停止运动,严格休养!
篮球队员傻眼了。王美娜的记录笔停在半空,镜片后的目光第一次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石磊那“紧沉度”、“撕裂毛刺感”,凌晓寒的“深层针扎火星”,竟与超声波下那细微的撕裂影像产生了惊人的对应!
“数据库更新!” 唐思哲声音发颤,手指在平板上飞快操作,“关键词:‘紧沉度’、‘撕裂毛刺感’关联深层肌腱损伤!‘深层针扎火星热源’关联局部撕裂炎症!”
王美娜沉默了几秒,然后,她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事——她拿起笔,在之前的记录旁,用一行极小、但极其清晰的字体标注:
> **【备注:主观感知描述‘紧沉度8’、‘撕裂毛刺感’、‘深层针扎火星热感7’,与影像学发现的肌腱微小撕裂(低回声区)存在高度空间及性质吻合。需扩大样本验证关联强度。】**
这是她第一次,在冰冷的“无效”、“模糊”等判词之外,写下了带有正面探究性质的备注!虽然依旧严谨得像论文批注,但对王美娜而言,这已是石破天惊的转变!
接下来的几个样本,验证开始显现威力。石磊和凌晓寒在唐思哲的关键词引导下,感知描述越来越精准。王美娜的记录本上,“高度吻合”、“描述具象化”、“潜在诊断价值”等备注开始零星出现,与她之前的批判性记录形成奇异的共生。
“善后部”沉浸在一种近乎狂热的科研氛围中。连林晚晚都鼓起勇气,尝试用自己的“完美复述”去捕捉伤者疼痛描述的细微差异(“是刺痛还是钝痛?像针扎还是像锤子敲?”),为数据库增添维度。
就在这时,一个沉默的身影,推着清洁车,停在了校医室门口。是李伯。他佝偻着背,浑浊的目光扫过忙碌的隔间,最后落在自己扶着清洁车手柄的、骨节粗大的右手上。
沈疏影第一个注意到了他,清冷的声线响起:“李伯。需要清理?”
李伯缓缓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自己的右手腕关节处。他没有说话,只是用左手,极其缓慢、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滞涩感,轻轻按揉着右腕。
这个动作,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凌晓寒心头一跳。她几乎是本能地,将感知力聚焦了过去!一股强烈的、如同生锈齿轮在砂纸上摩擦般的“异常热感”瞬间袭来!位置精准地在李伯右腕的尺骨茎突附近!热度不高,大概只比周围高0.5度,但那种“凝滞”、“阻塞”、“陈旧”的感觉异常浓烈!仿佛那不是炎症,而是一块淤积了多年的、冰冷的锈!
“陈…旧伤!” 凌晓寒脱口而出,“在手腕这里!不是急性发炎!是…是像冻住的河!很‘涩’!”
石磊也立刻集中精神,努力“掂量”李伯那只手传递过来的“分量感”。一种极其怪异的“失衡”感传来!李伯整个人的“底盘”是稳固沉重的(像磐石),但那右手腕…却像一个…被强行焊死的、失去弹性的脆弱连接点!传递上来的“重量”极其“板结”和“脆弱”,带着一种…“枯槁”的震颤!
“手腕…关节!” 石磊艰难地描述,“‘分量’…‘死’了!硬邦邦的!像…枯树枝!‘虚度’不高,但‘枯槁度’…9!还有…很细的‘裂’的感觉?” 他不太确定。
李伯按揉的手,微不可察地停顿了一下。浑浊的目光第一次,带着一丝深沉的讶异,缓缓抬起,落在了凌晓寒和石磊脸上。那目光仿佛穿透了岁月的尘埃,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校医闻声过来:“李伯?您手腕不舒服?是老伤吧?一直没见您说…”
李伯缓缓点头,终于用他那沙哑干涩的声音开口,语速慢得如同老旧的钟摆:“…年轻时候…摔的。骨头…没事。筋…拧着了。几十年…就这样了。”
这印证了凌晓寒“陈旧伤”和石磊“枯槁”的判断!而且,李伯自己用了“筋拧着了”,与石磊感知到的“裂”的感觉(或许是对内部韧带瘢痕粘连的模糊映射)隐隐呼应!
王美娜的笔尖在记录本上悬停了很久。她看着李伯那只布满老茧、骨节粗大的手,看着凌晓寒和石磊脸上混合着兴奋与不确定的神情,看着李伯眼中那深沉的讶异。
最终,她在那份关于李伯的记录下方,用前所未有的、近乎郑重的笔迹写下:
> **【样本类型:陈旧性腕关节韧带损伤(伤者自述证实)。】**
> **【感知记录:**
> * **凌晓寒:** 尺骨茎突区域异常热感(强度2),性质描述:“凝滞”、“阻塞”、“陈旧”、“涩”(如冻河)。
> * **石磊:** 右腕关节区域“重量映射”异常,描述:“板结”、“枯槁”、“脆弱”、“失衡”,伴随细微“裂”感。“枯槁度”估值9。
> **】**
> **【备注:主观感知描述与陈旧性韧带损伤的病理特征(局部循环障碍、组织粘连、弹性丧失)存在高度隐喻性及空间对应性。其描述的‘凝滞’、‘枯槁’等词,超越了单纯生理指标,触及了伤患的‘时间’维度与‘功能丧失’体验。此样本价值极高,建议深度分析。】**
写完这些,王美娜合上记录本,深吸了一口气。她推了推眼镜,看向凌晓寒和石磊的目光,不再是纯粹的审视和批判,而是多了一种…研究者面对未知现象的、带着灼热求知欲的锐利光芒。
“你们的‘异常’感知,” 她的声音依旧清冷,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或许…并非‘无用’数据。它们可能是一种…未被定义的、高维的‘生物信息采集器’。” 她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李伯那只沉默的手,“而这位…老先生,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历史对照样本’。”
李伯听着王美娜这番充满学术腔的评论,浑浊的目光在镜片和王美娜认真的脸庞上停留片刻,又缓缓垂下,继续慢吞吞地按揉着自己的手腕。只是那按揉的动作,似乎比刚才…更轻缓了几分。嘴角,也似乎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像一个深埋地下的树根,极其轻微地舒展了一瞬。
唐思哲盯着平板上的数据流和李伯的手腕,喃喃道:“‘时间’维度…‘功能丧失’体验…生物信息采集器…” 他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我们需要重新建模!这次要加入‘伤龄’、‘组织弹性退化系数’…还有感知描述的‘隐喻性转化算法’!”
石磊挠挠头,看着李伯的手,又看看自己的手,小声嘟囔:“‘枯槁度’9…那得有多‘干巴’啊…”
凌晓寒则感受到李伯手腕处那股“凝滞”的热感,仿佛触摸到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疼痛。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使命感:他们的“废柴”能力,或许真能“看见”那些被仪器忽略的、属于身体的隐秘故事。
王美娜再次打开了她的记录本。这一次,她记录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可能性的研究领域在她眼前缓缓展开的序幕。而那个沉默的校工李伯,则成了这个领域里,最神秘也最重要的“里程碑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