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知在清理完沙盘闲暇时间,想到能不能再多创造几种智慧生物,给沙盘带来活力,便开始询问贤者系统。
“等你初步忙完之后,分析一下沙盘,看看其他生物有没有进化为智慧生物的潜力。”
“嗯,也许是个好主意。”
“如果分析方案并进化的话,会减少沙盘游戏的50%的效率,还继续吗?”
“继续,开始接通沙盘世界。”
“预计剩余时间……分析完成。”
“检测到未知有脊椎鱼类,拥有少量智慧,进化潜力。”
“分布环境,未知区域,孤海群岛。”
王玄知指尖轻点,沙盘边缘的薄雾被拨开,露出一片翡翠色的海域——孤海群岛。
这里终年湿热,蒸腾的云气在沙盘穹顶下凝成永不散去的雨幕,像一层流动的丝绸。
---
第一阶段:肺与声(雨季第1周,沙盘≈70万年)
- 鳃-肺过渡:暴雨稀释海水,鳃丝褶皱增生为血管化气囊,首次吞气成功。
- 歌骨重塑:颅腔两侧鼓膜外突,形成螺旋状骨质共鸣室。
- 声波雏形:幼鱼通过收缩鳃盖肌,使共鸣室产生8-12 kHz的脉冲声(类似敲击空心木),用于探测红树林气根密度。
---
第二阶段:指与尾(雨季第2周,沙盘≈140万年)
- 滑翔鳍退化:尾鳍硬棘保留,但气囊结构消失,改为声波减速鳍——鳍面布满微型凹槽,可折射自身声波形成“声影”,辅助树间滑翔时定位。
- 指骨进化:胸鳍裂缝内,指状软骨在声波振动刺激下生长。幼鱼用指骨敲击气根,通过回声判断纤维韧性。
---
第三阶段:鳞与发(旱季前夜,沙盘≈150万年)
- 虹彩鳞声学化:鳞片透明边缘内嵌蜂窝状角质层,可吸收特定频率声波并二次谐振,形成“声鳞”。
•蜂窝单元直径 8–12 μm,腔壁厚仅 0.3 μm,内部充填氮-氙混合气,Q 值≈4500,能把 15.7 kHz 的环境噪声放大 18 dB 后再定向释放,使鲛人在树冠滑翔时像一枚“活的声学棱镜”。
•当两片相邻鳞片同时受激,其蜂窝相位差可产生 0.05 秒的干涉驻波,肉眼可见鳞片边缘浮现“液态虹纹”,如同把声音染成了颜色。
•若遭遇捕食者,鲛人可瞬时收紧鳞肌,使蜂窝塌陷,吸收带宽骤然收窄至 28 Hz,将自身心跳声“吸走”,在掠食者的听觉里留下一段可怖的空白。
- 水发重构:
•皮下空腔延伸:后颈第3~7节颈椎棘突之间,生长出一条可伸缩的“发囊管”——实为皮肤与浅筋膜折叠成的中空隧道,直径约4 mm,内壁衬有硅化角质,可像吹玻璃般分泌惰性气体(氙与氮的混合,绝缘、无嗅)。
•发芯中空化:原本为角蛋白实心的发丝,在生长过程中被气体撑成透明“毛细管”。每根发芯中央留一条0.1 mm的氙气通道,末端封闭成梨形“微铃”。
•微铃共鸣室:发梢的膨大铃腔仅1.8 mm³,内壁镀有极薄的钙磷晶体层;当发束甩动时,气体在腔内往复激荡,产生18–35 Hz的次声,可穿透三米外的木质桌面,令杯中水面出现毫米级驻波。
•隔热与伪装:氙气的高热阻使发丝在明火前3秒仍保持常温;同时因折射率与空气接近,整束长发在阳光下呈“失焦”雾状,远看如同一缕被擦除的烟。
当鲛人甩动头发时,铃腔振动发出次声波(18-35 Hz),可穿透树冠探测果实水分。
---
第四阶段:群落与语言(第1次月潮)
- 纯声语言体系:
- 低频脉冲声(3-5 Hz):传递情绪与方位,通过地面振动传播。
- 高频谐振歌(15-20 kHz):描绘环境细节,如树冠拓扑、果实分布。
- 水镜仪式:三条鲛人用发丝缠绕成共振网,中央悬空的椰壳淡水成为天然声透镜。它们轮流敲击壳缘,声波经透镜聚焦后形成可见的涟漪文字(类似克拉尼图形)。
---
第五阶段:仪式与火(第1次旱季降临)
- 声纹取火:
- 鲛人堆积树脂与枯叶后,首领用发丝铃腔发出28 Hz次声波,引发树脂分子共振摩擦生热。
- 枯叶内水分因声波空化效应爆裂,火星溅落引燃树脂。
- 旱季挽歌:集体侧腹贴地,尾鳍拍击潮线,以0.7秒的次声脉冲共振地面,使珊瑚骨架缝隙中的滞留雨水渗出,歌词意为:“让大地为我们颤抖,吐出最后的水。”
---
神话模块接入
贤者系统提示:“文化变量已满足,是否将‘海师’以声纹形式刻入族群记忆?”
王玄知将手指浸入潟湖,水面泛起一串环形声波,频率恰好为鲛人语言中的“创造者”。
下一秒,所有鲛人同时仰头,发丝铃腔共振,发出人类无法听见的低语:
“海师用沉默的震颤,教我们在无声中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