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阶段:喉与足(雨林第9周,沙盘≈630万年)
- 声喉双腔化:鳃盖后方软骨隆突分叉为“陆喉”与“水喉”。
‑ 陆喉:折叠式膜瓣,关闭时气流改道,经新生“声门”在空气中发出可听声,用于树冠间长距呼唤。
‑ 水喉:鳃裂保留,膜瓣开启后水流依旧过鳃;鳃丝内侧增生羽状微绒毛,可在雨停间隙凝集叶面蒸腾水汽,补给血液。
- 足鳍对生:胸鳍指骨继续伸长,末关节反向弯折成可对握的“声趾”。趾间蹼膜在湿空气中展开成扇形,触叶时以6 kHz脉冲测叶面含水量;入水则收拢为桨。
- 尾鳍半裂:尾鳍中轴骨质增厚,两侧软组织变薄成“声舵”。舵面凹槽折射自身次声,制造“声涡”,在滑翔时微调落点。
第七阶段:额与瞳(雨林第11周,沙盘≈770万年)
- 额隆回声腔:颅骨前部隆起成中空“额镜”,内壁覆银白脂质层,可将15-45 kHz高频歌聚束成生物声呐,穿透雨幕分辨叶脉纹理。
- 分光瞳膜:虹膜双层括约肌。外层在晴天缩为狭缝,防眩光;内层在阴雨扩张为环状,增微光视力。两层间嵌压电晶体,把声波强度实时译成瞳孔金绿变色,颜色越亮,雨声越大。
- 声泪腺:泪管与额镜相连。哭泣时泪液经额镜喷成薄雾,悬停10秒成“声雾透镜”。同伴透过透镜可见泪滴折射的高频残影,读取三秒前的情绪光谱。
第八阶段:脐与雾腔(雨林第15周,沙盘≈1050万年)
- 脐雾囊:腹部皮下分化双层隔膜囊。内层储存饱和湿空气,外层环绕富氧淋巴液。需要长距攀爬时,鲛人收缩腹横肌,将湿空气经陆喉压出,形成直径30 cm的“声雾泡”,包裹自身以降低坠落冲击;泡沫在5秒后自然破裂,不留痕迹。
- 雾腔肺:水喉鳃丝末端膨大成蜂窝“雾腔”。当声雾泡破裂,雾腔迅速吸收环境湿气,使腔内淋巴液稀释,推动鳃丝振动,发出0.3秒次声脉冲;该脉冲沿叶面传递,2公里外同类可感知为“此地安全”。
- 声纹胎迹:卵鞘内幼体以额镜向邻卵发射120 kHz超声自检,破壳后额镜下留下永久螺旋纹,纹距≈个体主频,成为雨林身份印章。
第九阶段:群脑与雨幕(雨林第20周,沙盘≈1400万年)
- 共振群脑:三条以上鲛人贴额围环,额镜光束交汇成“声桥”。神经电信号经压电晶体转为光-声耦合波,在颅内同步振荡,实现瞬时共享视觉-听觉记忆。
- 雨幕仪式:连阴之夜,族群于巨叶冠层筑环藤巢,中央悬空心果壳。首领以脐雾囊喷出湿空气,果壳内壁凝露成镜。集体以0.5 Hz次声共振露镜,使水滴振动排列成可维持30秒的“雨文”——一幅由水与光构成的动态叶脉图,标记下一周果实航线。
- 水下呼吸恒定:陆喉闭合,水喉自动开启;鳃丝分泌黏液包裹微气泡,形成“鳃泡肺”,离水90分钟有氧代谢。耗尽后只需将下腹浸入任意积雨叶面10秒,雾腔负压即可重新充氧。
至此,鲛人成为“雨林两栖类人”:
‑ 树冠:以声趾抓藤,额镜探果,脐雾缓冲,群脑共享雨讯。
‑ 水域:鳃泡肺供氧,尾鳍声舵滑行,水发铃腔次声测雨。
它们用雨雾与次声在层层叶浪间织造一张活的声网,晴天播种,雨天收割,每一次心跳都在雨林无尽的湿光里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