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晞是被一阵略显急促的敲门声和行李箱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打断的。她暂停番茄钟,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一个女孩,个子高挑,扎着活力四射的高马尾,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笑容灿烂得晃眼:“哈喽!新室友?我是林晓薇,生物工程的!” 她声音洪亮,带着北方口音特有的敞亮,拖着两个巨大的箱子,风风火火地进来,瞬间让空旷的宿舍有了人气。“哇塞,靠窗的好位置都没了?没事没事,我就这儿吧!”她指着凌晞对面靠门的床位,利落地把箱子一推。
“凌晞,经管学院。”凌晞简短回应,帮她挪开挡路的凳子。林晓薇的热情像一团扑面而来的暖风,让她下意识地微微后倾了半步,但嘴角还是礼貌地牵起一个弧度。
“经管?大佬啊!”林晓薇眼睛一亮,一边麻利地开始拆箱,一边像连珠炮似的提问,“Q大经管学院超强的!你高中哪的?竞赛生?诶,你东西收拾得好整齐啊!不像我,我妈硬塞了一堆……”
凌晞被她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有点应接不暇,选择性地回答:“嗯,参加过竞赛。习惯了。”她看到林晓薇从箱子里掏出一大包真空包装的辣白菜、一袋袋坚果、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哑铃,微微挑眉。这行李风格,和她本人一样…丰盛。
门再次被推开,这次动作轻柔许多。一个穿着米白色连衣裙、气质温婉的女孩站在门口,长发及肩,声音轻柔得像羽毛:“你们好,请问这里是507吗?我是苏晚,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她身后跟着一位气质优雅的女士,提着精致的行李箱。
“是的是的!快进来!”林晓薇热情招呼。苏晚和她妈妈礼貌地微笑进来。苏妈妈动作优雅地帮女儿整理,言语间透着关切和一丝不舍。苏晚话不多,安静地整理着自己的书桌和床铺,动作细致,连书本摆放的角度都一丝不苟。她带来的东西不多,但都很精致:一套骨瓷杯碟、几幅装饰小画、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真丝眼罩。
宿舍里的气氛因苏晚和她妈妈的到来,变得柔和而略带一丝拘谨。林晓薇的大嗓门也不自觉地压低了几分。
最后一位室友几乎是踩着饭点来的。一个留着利落短发、穿着oversize黑色T恤和工装裤的女孩,背着巨大的双肩包,单手提着一个看起来分量不轻的行李箱,风尘仆仆。“抱歉来晚了,高铁延误。陈默,计算机。”她语速快,声音带着点冷感,眼神扫过宿舍和三位室友,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径直走向剩下的那个靠阳台的床位。她放下包,利落地打开箱子,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衣物、几本厚如砖头的计算机专业书、一个高级的机械键盘、以及一个…微型无人机?没有多余的寒暄,她迅速开始整理,动作高效得像在编写代码。
四张床,四个人,风格迥异。
林晓薇率先打破沉默,从她那堆“宝藏”里拿出辣白菜、牛肉干和坚果:“来来来,见面礼!我妈非让带的,说搞好室友关系第一步,分享食物!”她热情地塞给每个人。
苏晚微笑着接过,轻声说谢谢。凌晞看着手里油汪汪的辣白菜,理性思考了一下晚餐计划和可能的肠胃反应,还是礼貌收下:“谢谢。” 陈默看了一眼,言简意赅:“谢了,不过我吃素。”然后继续埋头理线。
晚餐是四个人第一次集体行动。食堂人声鼎沸,选择琳琅满目。林晓薇对各种窗口充满好奇,苏晚细心地比较着菜品的搭配和卫生,凌晞目标明确地选择了蛋白质和蔬菜比例均衡的快餐,计算着卡路里和所需时间。陈默则直奔人最少的那个窗口,快速打了一份素菜盖浇饭,找了个角落安静地吃。
回到宿舍,夜谈自然开启。林晓薇是绝对的气氛担当,分享着高中趣事和对大学社团的憧憬。苏晚偶尔轻声细语地补充,话题围绕着喜欢的书和电影。陈默大部分时间沉默,只在聊到某个编程竞赛时,眼睛亮了一下,简短地说了几句术语,发现其他人有点茫然,便又恢复了沉默。凌晞话不多,但思维一直在线,当林晓薇问起大家为什么选现在的专业时,她清晰地回答:“经济学解释人类的选择行为。理解规律,才能做出最优决策。”理性得没有一丝犹豫。
夜渐深。林晓薇还在兴奋地计划着明天的“百团大战”,苏晚已经戴上了眼罩准备休息。陈默的键盘发出规律的嗒嗒声。凌晞坐在书桌前,摊开崭新的笔记本。她习惯性地拿起那支深蓝色钢笔,在扉页写下日期和一行字:“507:林(生工)- 热/直;苏(外院)- 静/雅;陈(计)- 冷/效。观察:人际变量需纳入日常管理模块,优化互动模式以最小化精力损耗。”
笔尖流畅,墨迹清晰。这支来自过去的工具,记录着她对新环境冷静的“初始建模”。她打了个小小的哈欠,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看了一眼桌上并排的五个闹钟。明天,真正的战斗才开始。她需要精确的作息,才能驾驭这全新的、充满变量的生活方程式。
今天开心,多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