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纽约肯尼迪机场时,时差给林初瑶带来的眩晕感与航站楼里嘈杂的英文广播交织在一起,林初瑶拖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在海关通道前深吸一口气,手机在口袋里震动,姐姐发来消息:"会议室临时加了场研讨会,你先打车来公寓,密码还是生日后四位。"
自动门滑开的瞬间,深秋的冷风裹挟着汽车尾气扑面而来,林初瑶站在路边招手,一辆黄色出租车缓缓停下,司机转头用带着口音的英语问:"去哪儿,女士?"她盯着手机地图上的地址,磕磕绊绊地报出街道名,掌心的汗把打印的地址条洇出褶皱,
公寓在曼哈顿西区的老建筑里,狭窄的楼梯间弥漫着消毒水与木质地板混合的气味,打开家门,玄关处整齐码放着姐姐的高跟鞋,
餐桌上留着便签:"冰箱有速冻披萨,微波炉转三分钟,明早八点带你去学校注册,你现在先自己应付一下吧瑶瑶"林初瑶把行李推进卧室,窗外的街景让她愣住——霓虹灯牌在雨幕中晕染成斑斓色块,楼下披萨店飘来的香味,混着远处地铁驶过的轰鸣声,
第二天清晨,林初瑶踩着雨洼走进哥伦比亚大学,姐姐的手袋里装满文件,边走边叮嘱:"文学创作课的教授很严格,记得提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话没说完,她的手机响起,匆忙在教学楼前道别:"下午三点校门口见!"
阶梯教室里坐满金发碧眼的同学,林初瑶缩在后排翻开笔记本,教授用激光笔指着PPT上的福克纳语录,连珠炮般的语速让她头皮发麻,当被突然点名回答问题时,她结结巴巴的英语让课堂陷入短暂沉默,邻座的女孩悄悄递来便签:"别紧张,教授只是想活跃气氛。"
下课后,林初瑶在图书馆待到闭馆,头顶的吊灯将影子拉长投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她边做笔记边用翻译软件查生词,手机屏幕亮起,是国内闺蜜发来的消息:"九尾最近比赛又拿了MVP,你真不看直播啊?"她快速划过消息,点开写作课作业要求——以"错位时空"为题创作短篇小说,
地铁在隧道里呼啸而过时,林初瑶总在手机备忘录里写片段,唐人街打工的华裔留学生、中央公园喂鸽子的独居老人、深夜便利店值夜班的墨西哥小哥......这些面孔拼凑成她笔下的故事,凌晨三点的公寓,键盘敲击声与冰箱压缩机的嗡鸣相伴,她反复修改着电竞题材的小说大纲,试图把九尾操作时专注的眼神,写成文字里最动人的光,
周末的自由市场,林初瑶支起小摊位卖自制书签,牛皮纸上手绘的曼哈顿天际线,搭配烫金英文短句,吸引不少行人驻足。"这个书签上的字体很特别,是你自己设计的?"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女士拿起书签端详,林初瑶紧张地用英语解释:"灵感来自百老汇的霓虹灯,每个字母都像在舞台上跳跃。"
收摊时下起小雨,她抱着没卖完的书签往地铁站跑,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等等!"那个中年女士举着伞追上来:"我是出版社编辑,这是我的名片,我们最近在找新锐作者,你的创意很有趣......"林初瑶攥着名片,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名片边缘晕开深色痕迹。
深夜的厨房,林初瑶煮着泡面翻看邮件,出版社的约稿函静静躺在收件箱,要求试写五千字样章,她咬着筷子望向窗外,时代广场的巨型屏幕在雨雾中明明灭灭,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姐姐发来消息:"通宵做论文,冰箱有剩饭,热一热再吃。"
创作瓶颈期来得猝不及防,当她对着空白文档枯坐到天亮,突然想起九尾在咖啡馆分析线索时的模样——逻辑清晰,抽丝剥茧,她打开电脑,调出KPL比赛录像,把选手操作拆解成文字节奏,团战爆发的瞬间对应故事高潮,经济差转化为角色矛盾,晨光爬上键盘时,她终于敲下小说第一章的最后一个句号,
“大功告成,终于写完第一章了,实在不易呐芜湖。”
在异国他乡的第三个月,林初瑶接到出版社的电话,编辑兴奋的声音穿透听筒:"你的故事太特别了!电竞与文学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挂断电话后,她站在飘雪的窗前,看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曾经那个被舆论淹没的女孩,此刻正用文字搭建新的世界,
姐姐带着蛋糕回家时,林初瑶正在校对样稿,奶油香气混着油墨味弥漫在房间里,姐姐翻看着书页感叹:"原来你天天熬夜在写这个。"林初瑶笑着抢过书:"别剧透,等正式出版送你签名版。"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远处传来消防车的鸣笛声,却盖不住她内心的雀跃——那些独自在图书馆查资料的夜晚,在地铁上构思故事的清晨,终于凝结成铅字,在异国的土地上绽放,
林初瑶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日常:
#纽约的雪很大,也很冷,却格外的浪漫,虽说异国他乡甚是想念国内,其实吧用心去感受一下一切应该都是最好的安排……#致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