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出书资料
本书标签: 古代  写小说资料  古代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饮食篇

出书资料

(六)、中国古代人的饮食习惯

1、重视饮食,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3、饮食以五谷为主,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4、四季有别,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核心,融合礼仪、养生与地域特色,形成从分餐制到合餐制、从两餐到三餐的演变体系,并发展出八大菜系雏形。‌

饮食制度与礼仪规范

‌分餐制向合餐制演变‌。

先秦至南北朝主要采用分餐制,源于原始社会平均分配传统,周朝将其礼制化,贵族跪坐于“案”前单独进食。‌

唐朝受胡人胡床(椅子)影响,逐渐过渡到合餐制,宋朝完全普及,体现民族融合与儒家“和同”观念。‌‌

‌用餐礼仪‌。

《礼记》规定菜肴摆放方位:带骨肉置左、切肉置右,羹汤居右,酱料近身,体现严谨的礼制。‌‌

禁止搓饭团、放回剩饭、吧唧嘴等行为,主人需为客人搅菜汤的行为道歉,反映饮食社交的敏感性。‌‌

饮食结构与时代特征

‌先秦两汉:粗粮为主,两餐制‌。

主食以稷(小米)、黍、豆类为主,稻米仅贵族享用;实行“朝食”(上午9点)与“飧”(下午4点)两餐制。‌‌

汉代出现豆腐、干饭(便携式晒干米饭)等创新食品,肉类多为祭祀或贵族专享。‌‌

‌唐宋明清:烹饪技艺飞跃‌。

唐代韦巨源《食谱》记载24种馅料的馄饨,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炙鸡、炖羊等百余种市井美食。‌‌

清代满汉全席集大成,菜品达64-182种,袁枚《随园食单》系统总结326种菜肴技法。‌‌

文化哲学与地域特色

‌养生与五味调和‌。

中医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膳食结构,强调季节调食:冬醇厚、夏清淡。‌‌

苏轼“慢火少水”的东坡肉秘诀、袁枚对火候与食材的论述,体现烹饪理论化。‌‌

‌菜系雏形与传播‌。

早期形成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盐帮菜等地方特色兴起。‌‌

通过茶、酱醋、豆腐等影响东亚饮食圈,日本刺身、韩国泡菜均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

古代人吃饭有哪些讲究?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人素来偏爱在饮食上做文章,上至帝王将相的玉盘珍羞,下至布衣平民的粗茶淡饭,无不着上文化色彩。本期,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人吃饭有哪些讲究?

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呢?

分桌吃饭是一种分餐制,源于原始社会的饮食方式。那时候食物较少,获得食物后要平均分配,大家一人一份,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存活下去。进入农耕社会后,尽管食物充沛了,但由于文化惯性,古人依旧延续了分餐传统。

分餐制在周朝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礼制。贵族吃饭时,要正襟危坐于筵席之上,面前放置一个低矮的小餐桌,名曰“案”。案上放有食物,每个人的食物都是相同的,就像原始社会大家平均分配一样。

古人之所以采用分餐制,除了受上古传统的影响,还跟当时人的坐姿有关。南北朝之前,中国没有椅子和凳子,大家都是跪坐在筵席或榻上的。古人很讲究坐姿,必须是正襟跪坐,双腿并拢、上身挺直。

南北朝时期,受胡人的影响,国人的坐姿发生了变化。胡人生活在草原,蚊虫遍地,如果跪坐地上满屁股都会是包。那胡人坐在哪儿呢?坐在马扎上,称为胡床、胡椅,传入中原后演化为椅子。

随着坐姿的变化推动了餐制的变化,大家垂足而坐。唐朝时,中国人从分餐制过渡到合餐制。到了宋朝,桌椅高度和今天已相差无几。中国人彻底告别了跪坐时代和分餐制,完全进入了合餐制。

从分餐制到合餐制,伴随的是古代家具、坐姿、观念的变化,也是胡汉文化的融合,最终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和”“同”观念。

古代人吃饭有哪些规矩?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上至天子宴席,下至民间平民的饮食礼则,对于饮食的礼仪十分讲究。

《礼记·曲礼》中说道:“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意思是:在摆放菜肴的时候,带骨头的要放在左边,切的肉要放在右边;干的食物要靠着人左手,羹汤要放在右手边;烧烤和肉类要放的远一点,味碟酱料要放在近处;葱一类的拌料要放在右边,酒水饮料和羹汤也要放在右边。而肉干、肉脯一类的,弯曲的要放在左边,直的要放在右边。

在用饭的过程里,《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在聚餐的时候,一定不能只顾着自己埋头苦吃。首先要检查手上干不干净,一定不能用手搓饭团,也不能把多余的饭放回到锅里。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大口囫囵,也不能吧唧嘴,更不能当着主人家的面搅和菜汤,或是喝菜汤。

如果有客人在搅和菜汤,主人见了就要及时道歉,因为这说明客人认为菜不好吃。而如果客人开始泡菜汤或喝菜汤了,主人也要道歉,这说明主人制备的食物不够。在吃完饭之后,我们终于可以从这些繁文缛节中抽身。

但不要急,作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当然要帮主人家收拾一下菜碟。这个时候,明事理的主人家就会对你说:“你且在此地不要走动,我去把碗给刷了。”你只要乖巧听话等在原地就好了。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饮食规矩和禁忌虽然多,但大多数都为了身体健康和文明发展,都还是合情合理的。古代人对于吃饭的尤其是食品安全的谨慎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注明:整理来源网络 侵权致歉联系删除

上一章 【古代文学常识】时辰+作息 出书资料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古代文学常识】服饰篇